重庆援疆医生破传统救治局限,边疆急救水平提升,妙手仁心!援疆医生不用ECMO救回重症患者

重庆援疆医生李醇文在新疆哈密市中心医院,成功救治一位因家境困难无法使用ECMO的肥胖重症患者的故事,还介绍了他在当地开展“造血式”帮扶,提升边疆急救水平的情况。

在新疆哈密市中心医院那长长的走廊里,一面鲜艳的锦旗被郑重地交到了重庆援疆医生李醇文的手中。锦旗上,“妙手仁心除病痛”几个大字格外醒目,而这背后,隐藏着一段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救治故事。

有一位25岁的青年阿先生(化名),身高175厘米的他体重竟高达150公斤。当他被紧急送入急诊室时,已然陷入了昏迷状态。肥胖就像一块巨大的石头,死死地压在他的胸腔上,让他每一次呼吸都变得异常艰难,仿佛每一口空气都要耗尽全身的力气。

医生们迅速对阿先生进行了全面检查,而检查结果却让所有人的心都揪了起来。即使为他进行了气管插管,并且使用呼吸机全力支持,他的血氧指数也仅仅只有70mmHg,要知道,正常人的血氧指数可是在300~500mmHg之间。与此同时,他的心脏功能也严重衰竭,情况十分危急。按照常规的治疗方法,这样的患者通常需要依赖价格昂贵的ECMO(体外膜肺氧合)来维持生命。然而,阿先生家境困难,根本没有能力承担这笔巨额费用。

重庆援疆医生破传统救治局限,边疆急救水平提升,妙手仁心!援疆医生不用ECMO救回重症患者

患者出院后,家属特意送来锦旗以示感谢。

“不用ECMO,我们能不能创造奇迹?”重庆援疆专家李醇文站在阿先生的病床前,眼神坚定而又充满了决心。他是来自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急诊科医生,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他深知,每一步治疗都如同在“走钢丝”一般危险:既要维持阿先生的呼吸,让他能够获得足够的氧气,同时又要避免加重他那本就不堪重负的心脏负担,还要精准地控制各种设备的参数,在有限的医疗条件下努力寻找救治的突破口。

面对传统救治方案的重重局限,李醇文医生没有退缩,而是决定另辟蹊径。他带领着自己的团队,通过实时监测患者的呼吸力学,将呼吸机的送气量精确控制在“最小但有效”的范围内。并且,他们逐步增加呼气末的压力值,就像是为患者“量身定制呼吸节奏”一样。这样做既避免了气压伤对患者身体造成进一步的伤害,又让氧气能够一点点地渗入肺泡,慢慢地改善患者的呼吸状况。经过24小时的不懈努力,患者的氧合指数逐渐得到了改善。

重庆援疆医生破传统救治局限,边疆急救水平提升,妙手仁心!援疆医生不用ECMO救回重症患者

患者成功脱机拔管后走出EICU时开心地为自己点赞。

“每一毫升的气量、每一厘米水柱的压力,都关乎生死。”这场救治的难度远远超出了想象,但李醇文医生和他的团队没有放弃。在历时10天的严密监测与精心调整之后,阿先生最终成功脱离了呼吸机,从生死边缘被拉了回来。“没有团队,我一个人也做不了什么。”李醇文医生谦虚地说道。在这场生命救援中,维吾尔族和汉族的医护们团结一心、紧密协作,共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康复后的阿先生真诚地感谢道:“是重庆专家和哈密医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这份恩情我永远铭记。”

重庆援疆医生破传统救治局限,边疆急救水平提升,妙手仁心!援疆医生不用ECMO救回重症患者

援疆专家李醇文正在患者床旁进行基于呼吸力学的参数设置并进行教学查房培训当地医生。

事实上,作为渝哈卫生健康交流合作首批援疆医疗队成员,李醇文医生不仅仅投身于一线的救治工作,他还致力于“造血式”帮扶。在哈密的这段时间里,他协助该院建立了首个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他将呼吸力学监测、精准机械通气、经皮气管切开术等先进技术手把手地教给当地的医护人员。半年来,这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已经成功救治了数十例危重患者,边疆的急救水平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显著提升。当地医生张晓波感慨地说:“以前遇到这样的病人,我们可能束手无策。现在有了新技术加持,打开了危重症救治的新视野,信心足多了!”

据悉,为了深化渝哈两地卫生健康事业的交流合作,自2024年8月底起,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牵头的首批渝哈卫生健康事业交流合作医疗队,在当地开展了一系列新技术和活动。这些举措有力地提升了当地医务工作者的技术能力,切实彰显了渝哈医疗协作的显著实效。

重庆援疆医生李醇文成功救治重症患者阿先生的故事,展现了他面对困难不退缩、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维汉医护团队团结协作的力量。同时,也介绍了他在当地开展“造血式”帮扶,提升边疆急救水平的成果,凸显了渝哈医疗协作的积极意义和显著实效。

原创文章,作者:煮酒氤氲,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10420.html

(0)
煮酒氤氲煮酒氤氲
上一篇 2025-04-03
下一篇 2025-04-0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