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以贵州县域经济发展为切入点,结合中央一号文件对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的部署,阐述了“串珠成链”发展模式对于县域经济的重要意义。通过介绍贵州各县域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产业集群,生动展现了“错位发展、串珠成链”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成效,强调了县域经济发展对于全域发展的重要性以及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的目标。
时光回溯到2023年4月6日,在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怒溪镇骆象村那一片充满生机的生态茶园里,游客们正沉浸在采茶的欢乐氛围中,他们的欢声笑语在茶园间回荡,也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别样的活力。
再将目光聚焦到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上,其中用专章对壮大县域富民产业进行了精心部署。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如果把推进转型升级和实施精品培育比作是为发展县域经济挑选“优质苗”,那么产业集群就如同是“串珠成链”之后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致富田”。
在当下的中国,不少县域依然是以农业及相关产业作为经济主导。而做好“土特产”这篇文章,推动传统农业与第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也就是所谓的“接二连三”,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这恰恰是“串珠成链”发展模式的内在要求。
需要明确的是,县域并非是孤立的“孤岛”。打破地域之间的界限,加强与毗邻地区的协作配合,这不仅能够助力产业链供应链摆脱“低端锁定”的困境,更是实现“错位发展、串珠成链”的一条有效途径。
就拿贵州来说,在近几年,贵州省积极鼓励各县域之间取长补短。各个县域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清晰地明确产业定位,真正做到了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商则商。通过这样的方式,培育出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和经济板块,放大了集聚效应,也涌现出了一批在县域经济发展方面卓有成效的典型案例。
在赤水河畔,曾经白酒产业一家独大的局面如今已转变为集群发展的良好态势;在铜仁江口,那飘香四溢的抹茶正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修文县的猕猴桃、余庆县的水稻更是实现了全产业链发展……这些一个个的主导产业如同璀璨的珍珠,串珠成线、连片成带、集群成链,成为了支撑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并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崭露头角。这些生动的案例,正是我国县域尝试“错位发展、串珠成链”发展模式的鲜活例证。
我们都知道,县域强,则全域强;县域兴,则全省兴、国家兴。无论是“错位发展”还是“串珠成链”,其核心目标都在于实现城乡优势互补、协同共进,让城乡居民能够共享发展成果。就像总书记所说的那样,要“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在产业发展中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文章围绕县域经济发展,以贵州为例阐述“串珠成链”模式。从中央一号文件部署出发,指出发展产业集群对县域经济的重要性。强调做好“土特产”文章、打破地域界限协作的必要性。通过贵州各县域特色产业发展案例,展现“错位发展、串珠成链”成效,最后点明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是城乡协同、共享成果。
原创文章,作者:云淡风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1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