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论坛:中国脑机接口技术的创新与突破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展览上,中国自主研发的智能脑机系统“北脑一号”等创新产品吸引关注,介绍了其应用案例、技术原理,还阐述了中国脑机接口技术的政策支持、产业成果、临床应用情况,同时指出该技术虽前景广阔但面临诸多挑战。

中关村论坛:中国脑机接口技术的创新与突破 2025年3月30日,在中关村论坛年会展览的现场,一款可以安装在安全帽内的脑机接口产品静静陈列着,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这一颇具科技感的展品,犹如一扇通往未来科技世界的窗口,让人对脑机接口技术充满了好奇与期待。此照片由新华社记者魏梦佳拍摄。

新华社北京4月2日消息,近期在北京举办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展览热闹非凡。来自国内多家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带来的创新产品,犹如璀璨的星辰,吸引了大批参观者纷纷驻足欣赏。其中,由中国自主研发的智能脑机系统“北脑一号”,更是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宛如夜空中最耀眼的那颗星。

在北京芯智达神经技术有限公司的展台上,业务发展总监李园正热情地为人们介绍着脑机接口产品及其强大的功能。在展台的视频里,呈现出了令人动容的一幕:一名因渐冻症而导致言语障碍的患者,在硬脑膜外成功植入“北脑一号”后,正端坐在电脑前认真训练。只见他集中精力,通过“意念”努力输出言语,不久之后,“帮我找医生”几个汉字便清晰地闪现于屏幕之上。这一画面,仿佛让人们看到了科技为患者带来的希望之光。

据李园介绍,目前“北脑一号”已经在北京的三所重点医院顺利完成了三例人体植入手术。令人欣慰的是,至今患者的状态都十分良好。那些因渐冻症导致言语障碍的患者,在术后通过坚持不懈的训练,已经能够解码60多个中文常用字词。他们正逐步在脑机接口的有力帮助下,重新构建中文交流能力,仿佛在黑暗中找到了一条通往光明的道路。

脑机接口设备就像是一座桥梁,它能够精准地捕捉和解码大脑发出的信号,从而让大脑与机器实现“对话”,进而控制辅助设备做出相应的动作。这项处于人机交互前沿的技术,就像一颗充满无限能量的种子,正展现出无限的可能性,引领着从基础研究到多产业融合的深刻变革,为未来的科技发展描绘出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在脑机接口创新发展与应用论坛上,来自脑科学研究机构、医院、高校、企业等多个领域的专家济济一堂。他们围绕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以及产业应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分享着各自的经验和见解,现场气氛十分热烈,仿佛一场智慧的盛宴正在上演。

中国科技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脑机接口作为多学科交叉的前沿技术,已经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目前,相关技术的发展与产业应用正驶入快车道。”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脑机接口已经从萌芽期步入了关键阶段,就像一艘扬帆起航的巨轮,正朝着更广阔的海洋进发。

中关村论坛:中国脑机接口技术的创新与突破 2025年3月31日,在中关村论坛年会的脑机接口创新发展与应用论坛上,专家学者们正聚精会神地就脑机接口研究展开深入讨论。他们的专注神情和激烈讨论,让人感受到了这一领域的无限活力和巨大潜力。此照片由新华社发布。

近年来,中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大力加强脑机接口的研发部署以及产业布局。记者从论坛上了解到,目前中国已经成功实现了通过脑机接口辅助疾病诊断、进行高风险作业安全监测、促进运动康复以及对帕金森、癫痫等脑疾病进行神经调控治疗等多种场景的应用。这些应用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科技的光芒。

在此次论坛上,脑机接口产业联盟发布了《2025脑机接口十大创新成果》。其中展示了中国自主研制的可用于帕金森病等神经功能性疾病治疗的脑起搏器、脑电采集康复训练设备、脑电大模型等。这些成果充分展示了中国脑机接口技术的产业化能力和巨大的应用潜能,让人们对中国脑机接口技术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今年1月,北京出台了《加快北京市脑机接口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 - 2030年)》。根据该方案,到2030年,北京的脑机接口产业生态将初步形成,技术创新体系也将逐渐完善。届时,脑机接口创新产品将在医疗、康养、工业、教育等多个领域实现规模化商用,就像一场科技的春风,将吹遍各个行业。

在此次论坛上,脑机接口联合创新中心揭牌、脑机接口临床应用场景平台签约等活动也密集举行。这些活动搭建起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平台,有力地推动了脑机接口的研发及应用,为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院长赵国光向与会者介绍了一个令人振奋的脑机接口临床应用案例。北京有一位因脊髓损伤而四肢瘫痪10多年的患者,在颅骨植入半侵入式脑机接口一年多后,竟然奇迹般地可以自己端起小水杯喝水。这一案例就像一个生动的实例,充分展示了脑机接口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巨大潜力。

赵国光表示:“脑机接口通过记录和解读大脑信号,能够实现大脑和计算机之间的通信。”他指出,全球有着庞大的脑网络疾病患者群,“未来,脑机接口在失语症、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渐冻症等疾病方面的应用需求非常大。”这也为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神经外科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继宗说:“当前脑机接口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临床对脑机接口的需求极为旺盛。”他认为,脑机接口为解决治愈难、后遗症多、经济负担重的脑重大疾病治疗开辟了新路径,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脑疾病治疗的新大门。

参会者的高涨热情以及专家学者的热切讨论,让人们清晰地看到了脑机接口未来发展的巨大空间和无限潜能。然而,不少业界人士也冷静地指出,当前脑机接口距离大规模、实用化、产业化应用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它在科学原理、技术性、安全性、伦理等诸多方面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难题,就像一座高山,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去攀登。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所长罗敏敏表示,脑机接口目前主要应用于医疗场景。未来要实现向消费级产品的跨越、扩大应用场景,还需要攻克重重难关。“可穿戴、低功耗、高续航的非常小型的脑机接口对未来进入消费市场非常重要。”这也为脑机接口技术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方向。

本文围绕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展览上的脑机接口技术展开,介绍了“北脑一号”的应用成果、脑机接口技术原理及中国在该领域的政策支持、产业成果、临床应用案例等。同时指出脑机接口技术虽前景广阔,但在迈向大规模应用过程中,还面临科学、技术、安全、伦理等多方面挑战,未来发展仍需不断攻克难关。

原创文章,作者:云淡风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11069.html

(0)
云淡风轻云淡风轻
上一篇 2025-04-04
下一篇 2025-04-0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