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网络购物消费提示展开,详细阐述了在网络购物中需要警惕的价格欺诈、商品质量、新型诈骗、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防范建议和维权途径。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了一则重要的消费提示,旨在帮助广大消费者在网络购物中避免各种陷阱,保障自身权益。
警惕价格欺诈
在网络购物中,价格欺诈现象时有发生。为了避免被虚高的价格所迷惑,消费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使用正规的比价工具,或者利用平台的历史价格查询功能,以此来核实商品真实的价格波动情况。这样能让消费者对商品的合理价格区间有清晰的认识,不被商家的虚假标价所误导。
其次,要理性对待商家的“限时”“限量”营销话术。很多时候,这些话术只是商家刺激消费者冲动消费的手段。消费者应保持冷静,避免因一时冲动下单而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最后,在购物过程中,要注意留存商品促销页面截图、商家承诺记录等证据。一旦后续出现价格纠纷等问题,这些证据将有助于消费者进行维权。
严把商品质量关,防范假冒伪劣风险
网络平台上存在部分不良商家,他们以“低价清仓”“工厂直销”为幌子,销售假冒品牌商品;或者通过仿冒商标、模糊描述(如“某品牌同款”“正品代购”)等手段误导消费者。为了保障购买到质量合格的商品,消费者可以参考以下建议:
一是优先选择品牌官方旗舰店或平台认证的自营店铺。在购物前,仔细查验店铺公示的营业执照等资质,确保店铺的合法性和可靠性。
二是收到商品后,要仔细核对品牌标识、防伪码、产品批次等信息。如果发现商品存在异常,如标识模糊、防伪码无法查询等情况,应立即拒收商品。
三是保留好购物凭证、商品详情页及聊天记录。这些都是消费者维权的重要依据,在出现商品质量问题时,能够帮助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
警惕新型诈骗手段,保护财产安全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诈骗手段也日益多样化。为了保护个人财产安全,消费者需要提高警惕:
一是拒绝向他人透露银行卡密码、短信验证码等敏感信息。这些信息是保障个人账户安全的关键,一旦泄露,可能会导致财产损失。
二是谨防“屏幕共享”操作。一些不法分子会以各种理由诱导消费者进行“屏幕共享”,从而实现远程操控,导致消费者账户失控。
三是谨记正规网购平台的退款、赔付款都是从顾客支付账户原路返回。不存在所谓的“退款链接”,也无需下载其他APP。如果有人要求另行下载APP或扫码入群等,大概率是骗子。
强化个人信息保护,防范隐私泄露
部分商家存在违规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行为,如收集身份证号、人脸数据等;还有一些商家通过快递面单非法收集、买卖用户地址、电话,这导致消费者遭受骚扰电话、诈骗的风险增加。为了保护个人隐私,消费者可以这样做:
一是非必要不提供详细住址。在填写收货地址时,可以选择填写代收点或快递柜地址,减少个人住址信息的泄露风险。
二是丢弃快递包装前,务必清除或涂抹面单上的个人信息。这样可以防止他人通过快递面单获取个人信息。
三是谨慎授权APP获取通讯录、定位等权限。定期清理APP的缓存数据,减少个人信息被泄露的可能性。
依法主动维权,共建诚信消费环境
当消费者在网络购物中遭遇虚假宣传、商品质量缺陷、拒不退换货等问题时,不要忍气吞声,要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消费者可以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四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第九条、《电子商务法》第五十九条等相关规定进行维权。
维权途径可依次选择协商解决、平台介入、投诉举报、司法诉讼。若与商家协商未果,消费者可以申请交易平台介入处理;如果平台处理效果不佳,消费者可以通过“消协315”投诉平台或者热线电话向消协组织投诉,也可以向有关监管部门举报;如果涉及金额较大、情节严重,消费者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网络购物需牢记“三不原则”
网络购物时,消费者要牢记“三不原则”,即不轻信夸大宣传。商家的宣传往往会有一定的夸大成分,消费者要保持理性,不被过度夸张的宣传所迷惑。
本文围绕网络购物这一主题,中国消费者协会从价格欺诈、商品质量、诈骗手段、个人信息保护和维权等多个方面给出了详细的消费提示。消费者在网络购物过程中应提高警惕,运用这些提示来保障自身的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共同营造一个诚信、安全的网络消费环境。
原创文章,作者:mauree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1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