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意见出台,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机制,多举措构建涉企收费长效监管体系,为企业减负

本文围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机制的指导意见》展开,介绍了该意见出台的背景、重点任务、坚持的导向以及突出的特点等内容,强调其对规范涉企收费、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意义。

近日,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机制的指导意见》。这一《指导意见》坚持问题导向、防治并举、标本兼治,标志着我国涉企收费监管进入了更加规范化的新阶段。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涉企收费监管工作。近年来,国家不断整治涉企违规收费,从总体情况来看,涉企收费秩序有了明显好转,收费项目逐渐减少,收费行为也更加规范。然而,涉企违规收费问题具有复杂性和反复性。在一些领域和地区,违规收费行为仍时有发生。有些主体利用自身的强势地位或信息优势,将本应由自己承担的成本通过收费转嫁给企业;有的借助行政权力和影响力进行“搭车收费”;还有的利用市场优势地位设置不合理的收费项目或收取过高费用。这些行为不仅加重了企业的经营负担,还破坏了良好的营商环境。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加强涉企违规收费的源头治理、协同治理和长效治理,更好地稳定各类经营主体的预期、提升发展信心,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研究起草了《指导意见》,并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印发实施。

《指导意见》着力健全涉企收费监管制度,加大违规收费治理力度,强化防治、常治、惩治、根治,提出了7方面重点任务:

  1. 健全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要求各部门、各省份建立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实现目录清单全覆盖,清单之外一律不得收费。
  2. 完善涉企收费政策评估审核工作机制,对新出台涉企收费政策严格评估审核,对存量涉企收费政策开展专项整治,违法违规收费项目一律取消。
  3. 加强涉企收费政策常态化宣传解读,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向企业推送相关收费政策并解疑释惑。
  4. 健全涉企收费跟踪监测制度,通过多种方式及时了解涉企收费政策执行情况和企业意见建议,推动解决企业关切的问题,探索通过开展价格、成本调查等方式,引导有关涉企收费主体合理合规收费。
  5. 健全涉企收费问题线索收集和处理机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形成问题线索闭环处理机制,综合采取市场、行业、信用监管等手段,加大对违规收费主体的惩戒力度。
  6. 加强相关领域收费规范,围绕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经营自然垄断环节业务的企业等问题多发领域,进一步推动深化改革、清理违规事项、规范收费行为。
  7.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加快推动制定修订价格法、涉企收费违法违规行为处理办法及相关指南、社会团体会费管理等法律法规制度。

《指导意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有关方面反映的突出问题提出针对性举措。例如,针对涉企收费政策数量多且分散、服务内容不清晰,企业查询难、维权难的问题,提出建立目录清单制度、做到“清单全覆盖”,明确收费项目对应的服务内容;健全问题线索收集和处理机制,实现问题线索闭环处理,着力解决企业普遍反映的痛点、难点问题。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研究员杨娟表示:“一直以来,我国规范涉企收费工作治根治本的难度较大,监管效能和协同联合性有待进一步提升。”《指导意见》从建立全链条长效监管体系、推进相关机制改革和法制建设,以及健全多部门多层级协同联合监管机制进行突破,为各部门和地方建立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机制提供框架思路指导。

《指导意见》将健全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作为治理涉企违规收费的突破口,要求各部门、各省份都要建立相应目录清单,清单之外一律不得收费。同时,要求清单必须包含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收费水平等基本信息,并做到及时更新、动态调整,让企业明明白白、一目了然。

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成本和认证中心处长黄进表示,涉企收费一张目录清单全覆盖,旨在公开透明晒出收费项目,推动社会监督和收费主体自我约束,避免乱收费和隐性收费。各省级人民政府、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尽快摸清涉企收费项目底数,抓紧制定政府部门综合性涉企收费目录清单,推动政策尽快落实落地。

中国企业联合会雇主工作部主任张文涛认为,涉企收费涉及领域多、范围广,违规收费行为具有分散、广布、多发的特点。健全涉企收费问题线索收集和处理机制,是优化营商环境、提振企业发展信心的重要举措,为企业提供了一条制度化、体系化、稳定且畅通的渠道,保障企业投诉能得到有效回应,受到侵害的权益能得到及时救济。同时,政府部门及时掌握企业关切和诉求,有助于提升涉企收费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指导意见》构建预防与惩治相协同的监管机制,不仅强调“治”,对已经发生的涉企违规收费问题进行坚决治理、对违规行为“零容忍”;而且强调“防”,充分体现“治未病”的理念,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降低违规收费滋生空间,从源头上、日常中预防涉企违规收费问题的发生。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表示:“一些涉企违规收费问题相对多发,从深层次看是一些行业体制机制问题。”《指导意见》突出标本兼治,综合利用市场监管、行业监管、信用监管等手段加大对违规收费主体的惩戒力度,着力“治标”;同时注重推动完善体制机制,铲除滋生涉企违规收费问题的土壤,长远“治本”。

据介绍,与以往相比,《指导意见》有3方面特点:

  1. 全链条治理。《指导意见》重点任务涵盖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事前建立目录清单和完善评估审核,事中加强常态化宣传解读和跟踪监测,事后完善问题线索的收集和处理机制,形成对涉企收费的全过程闭环监管。
  2. 源头治理。针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商会、供水供电供气供暖等违规收费多发领域,通过规范行业管理、推进行业改革实现源头治理,同时推动完善涉企收费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进一步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
  3. 协同治理。治理乱收费问题涉及部门多、领域广,需要各部门协同发力才能取得实效,《指导意见》注重强化部门协同,明确责任分工,压实部门责任,形成监管合力。

从政策层面把住“第一道关口”,才能从根本上治理涉企违规收费问题。《指导意见》提出,完善涉企收费政策评估审核工作机制。对于增量收费政策,出台前必须严格论证,确有必要出台的,按规定开展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合法性审核、公平竞争审查等,加强对其合法性、公平性、社会预期影响等方面的评估审核。对于存量收费政策,部署开展专项整治,对没有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据、越权设立的涉企收费项目,一律予以取消;对擅自提高征收标准、扩大征收范围的行为,坚决予以纠正。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振霞认为,《指导意见》的出台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是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的重要举措,标志着涉企收费改革实现从“减负治标”向“制度治本”转变。

本文围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机制的指导意见》,详细阐述了其出台背景、重点任务、坚持的问题导向以及突出的标本兼治特点。该意见通过多方面举措,构建了全链条、源头和协同治理的涉企收费监管体系,对于规范涉企收费、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涉企收费改革从“减负治标”向“制度治本”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江月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11219.html

(0)
江月浔江月浔
上一篇 2025-04-04
下一篇 2025-04-0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