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今年清明时节,各地举行纪念活动缅怀英雄烈士展开,分别讲述了辽宁省本溪市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张鹏一踏查遗址、山东省龙口市张大琪办摄影展、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讲解员章霞细心讲解的故事,展现了人们传承英烈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的行动。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我们深知,唯有崇尚英雄,才会不断产生英雄;唯有人人争做英雄,才能让英雄辈出,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清明这个特殊的时节,全国各地纷纷举行了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人们以这些活动为契机,缅怀英雄烈士,坚定理想信念,大力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大家将爱国之情深深融入心底,把强国之志转化为实际行动,努力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个子弹盒:记录烽火岁月
4月4日,辽宁省本溪市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内,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在一个展柜里,静静地安放着一个东北抗联时期的子弹盒。它外表布满了斑驳的锈迹,仿佛在默默地诉说着往昔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子弹盒的捐献者是张鹏一,他曾是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的馆长。退休后的他,并没有闲着。一方面,他积极致力于义务宣讲东北抗联精神,还参与组织“重走抗联路”活动;另一方面,他坚持寻访踏查东北抗联遗址遗迹,为抗联历史研究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当看到有观众驻足仔细观看子弹盒时,张鹏一热情地上前讲解道:“这个子弹盒,是我在杨靖宇创建的辽东抗日游击根据地的遗址发现的。”他接着说,那时候,抗联将士们面临着物资极度匮乏的困境,对于仅有的弹药十分珍视。部队还专门规定,战斗结束后,只要条件允许,就要尽可能把弹壳捡回来,交给密营修械所处理后重新使用。
这个小小的子弹盒,其实只是张鹏一坚持踏查东北抗联遗址遗迹的一个缩影。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已经踏查了辽东山区20多处东北抗联遗址遗迹。他还向陈列馆捐赠了东北抗联史料百余份、战斗生活物品10余件。
张鹏一的装备很简单,一根手杖、一把皮尺、一个背包。他说:“从秋天落叶到开春,这几个月是踏查最好的时节。因为没有枝叶遮挡,山势地形一览无遗,便于我们寻找遗址遗迹。”
他经常进深山、钻密林、踏枯叶、爬陡坡。有人曾疑惑地问他:“这么辛苦,您年纪又这么大了,为什么还要坚持呢?”张鹏一坚定地回答:“趁我还能爬得动山,赶紧多抢救些史料、多挖掘些抗联事迹,让更多人了解和铭记这段历史,铭记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抗联烈士。”
珍贵的史料,就像一条纽带,将后人与东北抗联精神紧密相连。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目前馆藏文物实物共计1156件(套),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创建领导的东北抗联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这里每年接待参观人数超过30万。
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馆长孙中华表示:“最近,我们向社会各界征集相关文物史料,已经有很多人联系我们。其中有些物品保存不易、几经辗转,这让我们深受感动,也更感觉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
一沓老照片:传承英烈精神
清明节当日,山东省龙口市丰仪店村红色教育展厅外,晨光透过松柏的枝叶,洒下一片片斑驳的光影。张大琪小心翼翼地将展架摊开,他的指尖轻轻摩挲着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开始娓娓讲述着照片背后那些扣人心弦的故事。参观者们围聚在他身旁,屏息凝神,听得十分入神。
张大琪是一位曾在新闻战线工作30余年的老记者。几年前,他走访了龙口市的许多红色村落,拍下了一组组感人的照片。他回忆道:“在丰仪店村时,我听到村民讲起当地纪念八路军烈士的故事,听着听着,我的眼眶不自觉地湿润了。”
故事发生在1942年,八路军山东纵队5旅13团“钢八连”在黄县(今龙口市)丰仪店村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53名指战员不幸牺牲。丰仪店村的村民们含着泪将烈士埋葬,从此每年都自发地为烈士添土扫墓,年复一年,从未间断。
张大琪说:“村党支部书记告诉我,村民们把无名烈士当成了自己的亲人,用心用情守护着他们。”从那时起,他就下定决心,通过办摄影展的方式,用镜头讲述这些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
为了讲好这些故事,张大琪下了很大的功夫。他先仔细翻阅县志、历史资料,全面了解当年战役的详细经过;然后背着相机,走村串户走访村民,追寻散落在乡野的红色记忆。
在3年多的时间里,他拍摄了上万张照片,每一张照片都承载着一个独特的故事。其中有一张特殊的合影:画面中,村民们并肩而坐,身后是一幅烈士集体画像,远处青山连绵不断,仿佛时空在这一刻折叠了起来。
张大琪说:“烈士们长什么样?牺牲时多大年纪?这些疑问一直萦绕在丰仪店村村民的心头。”2022年,一名美术家花费了一年时间,几易其稿,终于为53名无名英雄创作了集体画像,取名《青春祭》。
“和英雄们合影,是乡亲们多年的心愿。”2023年3月30日,在龙口市烈士陵园,张大琪按下了快门,记录下了村民们与画作《青春祭》的合影。
当时,一位老人颤颤巍巍地赶来,对着墓碑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张大琪感慨地说:“那一刻我意识到,镜头能够留住比生命更长久的东西。”
展厅里,又一批参观者的脚步声传来,这场摄影展仍在继续。张大琪坚定地说:“时间冲不淡我们对先烈精神的继承,也无法冲淡我们血液里的家国情怀。”
一摞笔记本:讲好红色故事
清明之际,在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里,旌德县梓阳学校初中分部的几名学生好奇地询问讲解员章霞:“请问电报上的‘皓电’‘佳电’是什么意思呀?”
章霞耐心地解释道:“当时发送电报时,为了节省字数,每一天都会用一个字专门指代,‘皓’字代表的是每个月19日,‘佳’字代表的是每个月9日。另外,还有人习惯用一些字来指代发报人……”说到这里,章霞转过身问一名学生:“你叫什么名字?”
“任欣滢。”一名女生回答道。
“那如果是你发电报,也可以写‘滢电’。”
章霞说:“学生的思维比成年人活跃,一定要在讲解中增加细节,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章霞能够进行如此具体翔实的讲解,背后是她持之以恒的细心积累。在她的办公室里,摆放着厚厚的一摞笔记本。这些笔记本大小不一,新旧不同,但每一本都字迹工整,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和新四军相关的历史故事和知识。
章霞担任讲解员已经13年了,在这期间,她共进行讲解工作6000余场,接待游客超25万人次。对于馆内200多件展品、7个主要讲解点位、1个半小时的讲解时长、3000多步的路程,她都记得清清楚楚。
章霞说:“我常见到有人听完讲解眼含热泪,也有人对我说,因为我的讲解从而主动查阅了更多新四军的历史故事。让新四军历史被更多人知晓,把红色故事讲得有血有肉,令红色基因代代传承,这就是我工作的价值所在。”
又是一年清明节。随着各地缅怀英烈活动的深入开展,英烈的事迹和精神将激励着人们奋勇向前、继续前行,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拼搏。
本文通过讲述张鹏一踏查东北抗联遗址、张大琪用老照片传承英烈精神、章霞用笔记本积累知识讲好红色故事这三个故事,展现了在清明时节人们以不同方式缅怀英烈、传承红色精神。英烈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人们,让爱国精神和红色基因在新时代得以传承和发扬。
原创文章,作者:江月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11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