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这一事件,重点介绍了四川省有48位入选的情况,以及记者对非遗保护专家李锦的专访内容,探讨了此次名单的特点和对四川非遗保护工作的影响。
近日,一则关于非遗传承的喜讯传来。3月17日,从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处获悉,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正式对外公布。在这份名单中,四川省表现亮眼,共有48位传承人成功入选本批次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像棕编(新繁棕编)、藤编(怀远藤编)、川菜烹饪技艺、龙舞(安仁板凳龙)等多个非遗代表性项目,更是新增了首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这无疑为四川的非遗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今年公布的这份名单究竟有何独特之处呢?对于四川的非遗保护工作而言,新增这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又会引发怎样的变化呢?带着这些疑问,封面新闻记者专程专访了四川大学教授、非遗保护专家李锦,试图揭开其中的奥秘。
图为成都漆艺作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尹利萍作品)
李锦教授在采访中表示:“这次新公布的名单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特点。”
首先,与以往相比,此次名单覆盖的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类别极为广泛。就拿民俗类非遗代表性项目来说,在过去的两年里,这类项目所增加的代表性传承人数量相对较少。李锦教授解释道:“因为像节庆类这样的民俗项目,群体性传承的情况会更多一些,所以对单个传承人的认定自然就会少一些。”然而在今年,情况发生了改变,包括彝族年在内的多个民俗类项目都新增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教授进一步说明,在群体性的传承活动中,其实会存在一些人扮演着重要角色的情况,在这样的前提下,认定他们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是十分合理的。
第二个显著特点是传承人的年轻化。李锦教授提到:“以往在认定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时候,我们通常会优先考虑年龄偏大的传承人。但这一次的评选,明显体现出标准已经有所调整。”这一变化对于非遗传承工作来说意义重大。因为当传承人整体形成一个适当的年龄梯队时,就能保证非遗在传承的过程中,不会因为某个年龄段的缺失,而导致传承活动无法顺利开展。
要知道,四川开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工作时间较早,至今已有十余年。最初认定的六七十岁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如今都已步入高龄。也就是说,四川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年龄普遍偏大。李锦教授强调:“经过这一次的评选,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梯队中,能够实现一个有效的衔接,这对于非遗的传承是至关重要的。”
图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郫县豆瓣晒场(摄影:刘可欣)
目前,四川在非遗保护方面成绩斐然。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3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13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百余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也已经破千。2024年,羌年更是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充分展示了四川非遗保护工作的显著成效。
在李锦教授看来,当人们面对“省级”“国家级”这些非遗名录时,应当明确一个重要的观念,那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没有价值高低之分,最大的区别在于项目本身的代表性。举例来说,某些四川的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在其他省份可能存在更具代表性的同类项目,所以这些项目就会一直保留在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范围内。但李教授也指出:“如果保护工作做得好,非遗代表性项目的活力很强,那么也有机会进入到国家级的名录里。”
本文围绕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聚焦四川48位入选者这一情况展开。通过对非遗保护专家李锦的专访,揭示了此次名单覆盖项目类别广、传承人年轻化的特点,以及对四川非遗传承梯队建设的重要意义。同时介绍了四川目前丰富的非遗资源和显著的保护成果,强调了非遗项目代表性的重要性以及保护工作对项目提升的关键作用。
原创文章,作者:mauree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