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背后:境外间谍情报机关的窃密三部曲 莫让兴趣成陷阱,小心沦为境外间谍窃密“工具”

随着新兴媒体和网络平台普及,科普活动增多,但其中一些涉及敏感信息的研究被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利用。详细介绍了境外间谍情报机关“请君入瓮”发展民众为情报搜集员的三个步骤,并给出了国家安全机关的相关提示以及举报渠道。

在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广泛普及,众多组织和个人借助新兴媒体与网络平台,积极开展各式各样的科普活动,同时也在相关专业领域展开深入的研究探讨。这使得原本高深的专业知识变得更加容易获取,让普通民众也能轻松接触到丰富的知识资源。然而,在这看似繁荣的科普背后,却隐藏着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一些科普内容涉及国家气象数据、地震数据、海洋数据等敏感信息,而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则趁机打着问卷调查、学习交流、组建兴趣小组的幌子,悄然开展情报搜集和渗透活动。许多参与者在不知不觉中,就沦为了境外间谍窃密的“工具”,这一现象值得我们高度警惕。

请君入瓮的三个步骤

国家安全机关在工作中发现,境外间谍情报机关采用了一种极为隐蔽的手段,通过问卷式的“虚心请教”,巧妙地满足民众对专业爱好的价值追求。在没有进行拉拢策反、也没有实施强制胁迫的情况下,就将部分缺乏保密安全观念的民众发展成为了情报搜集员。

——问卷调查,发掘阶段。境外间谍情报机关通常会通过发送电子邮件等方式,对民众的兴趣爱好、工作领域、网络使用习惯等方面展开详细的问卷调查。为了激发民众进一步参与的兴趣,在问卷结束后,他们会给予一些象征性的奖励。这些奖励看似微不足道,但却能让民众在不经意间陷入他们设下的陷阱。

——画像建组,深化阶段。在前期通过问卷调查获取了民众的人物画像后,境外间谍情报机关会从中挑选出重点人员,诱惑他们参加所谓的专业交流群组。在这个群组中,他们会精心布设信息交流陷阱,同时定向投放物质奖励,不断放大重点人员的兴趣爱好。久而久之,这些重点人员会对数据搜集和群组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逐渐陷入其中无法自拔。

——信息搜集,实施阶段。当群组交流进行到一定阶段后,境外间谍情报机关会组织开展数据分享交流会。为了让参与者更方便地搜集和分享数据,他们甚至会从境外免费寄送相关的硬件产品供爱好者架设。同时,根据分享的数据量和重要敏感程度,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如提升会员级别、获得高阶设备、成为地区管理员等等。这些奖励让用户在获得物质满足的同时,也在心理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进而沉迷其中,最终沦为窃密“工具”。

国家安全机关提示

——网络互动需谨慎。对于境外不明组织发送的问卷调查邮件,我们一定要慎之又慎。除非有必要,否则不要轻易参与。尤其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个人隐私数据,不泄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信息、工作单位、家庭状况等。

——兴趣爱好需有度。对于个人的专业兴趣爱好,特别是涉及核心敏感领域的相关内容,我们要提高自身的判断力和辨别力。自觉遵守安全保密有关要求,不能盲目满足猎奇心理,始终严守底线、不踩红线。

——法律意识需增强。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反间谍法》《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等各类涉及国家安全的法律法规。每个公民都应该认真学习这些法律知识,强化法律意识,共同为建设法治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广大人民群众如果发现此类可疑线索,可以通过12339国家安全机关举报受理电话、网络举报平台(www.12339.gov.cn)、国家安全部微信公众号举报受理渠道或者直接向当地国家安全机关进行举报。

本文围绕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借科普活动之名,利用三个步骤将缺乏保密意识的民众发展为情报搜集员这一现象展开。详细阐述了其窃密手段,并给出了国家安全机关的相关防范提示和举报渠道,旨在提醒民众增强保密意识和法律意识,共同维护国家安全。

原创文章,作者:逸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1442.html

(0)
逸玥逸玥
上一篇 2025-03-20
下一篇 2025-03-2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