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网暴“开盒挂人”现象展开,详细介绍了其定义、产生原因、带来的危害、是否构成犯罪以及应对措施等内容,旨在让读者全面了解这一网络暴力新形式。
近日,网暴“开盒”这一现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那么,究竟什么是“开盒挂人”?受害者的哪些隐私信息会被无情公布?“开盒”这种行为是否违法呢?接下来,让我们一文了解清楚。
什么是“开盒挂人”?
“开盒挂人”属于一种新式的网络暴力违法犯罪行为。那些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手段,在网络上进行搜索、挖掘,像侦探一样搜集个人的隐私信息。这些隐私信息包括姓名、个人照片、身份证号、家庭住址、手机号码、社交账号等等。然后,他们会毫无顾忌地将这些内容在网络上公开发布。
一旦被“开盒”,当事人往往会陷入噩梦般的境地。他们会遭遇网民的侮辱谩骂、造谣诋毁,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更为可怕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也难以幸免,电话、短信等会遭陌生人轮番“轰炸”,正常的生活秩序被彻底打乱。
赚流量博眼球,“开盒者”把网暴变成生意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些人要在网上散布别人的信息、隐私,甚至对他人进行攻击、威胁呢?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开盒者”,仅仅只是为了宣泄自己的情绪,他们把曝光别人隐私当成释放压力或者取乐的手段,完全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和权益。而有的“开盒者”则是出于功利的目的,为了吸引眼球、获取流量和更多粉丝。
据悉,这类为赚取流量而“开盒”别人的“开盒者”,通常有自己专门的小圈子。他们就像一群猎手,平时会在各类社交平台上找寻“猎物”,还会互相分享信息。对于他们来说,被“开盒”的人越有名,就越能提升自己在网络上的热度。甚至,还有人把“开盒”做成了生意,提供付费的“开盒”服务。
专家表示,“开盒”乱象的背后,已经形成了一条黑灰产业链,有了一套成熟的商业模式。而且,其前端成本并不高,有时几百块钱就可以开一个“盒”。目前,“开盒”乱象呈现出成本低、产业化、链条长的特点。
“开盒挂人”是否构成犯罪?
“开盒”这种恶劣行为,让网络空间充斥着暴力和戾气,严重污染了网络生态和秩序。“开盒者”的行为也给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带来了极大隐患,严重危害了公民的信息安全。
从个人信息侵害的角度看,我国法律制度规定了相关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在严重情况下还会涉及刑事责任,构成犯罪。
在刑事责任方面,《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组织“人肉搜索”,违法收集并向不特定多数人发布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符合刑法第253条之一规定的,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定罪处罚。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如果涉及未成年人违法“开盒”,情况也有所不同。如果未成年人的年龄小,即使不用去承担刑事责任,相应的民事责任也将由监护人来承担。
遏制“开盒”行为,平台肩负监管义务
面对网络“开盒”现象,网络平台有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担当。我国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均对网络服务提供者对信息合法性的监管义务作出了明确要求。
专家指出,互联网平台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要充分利用算法、数据筛查等技术,在巡查过程中,如果发现有人“开盒”,就要及时采取必要措施。
专家还建议,一旦遭遇网络暴力,受害者可以拨打12377或登录12377网站(中央网信办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进行举报。如果认为可能构成行政或刑事案件,还可以到公安机关报案。
本文详细介绍了网暴“开盒挂人”这一现象,包括其定义、危害、产生原因、法律责任以及应对措施等。“开盒挂人”不仅侵犯了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严重污染网络生态,还形成了黑灰产业链。网络平台应承担起监管义务,公众遭遇网络暴力时也应积极采取举报等措施维护自身权益。
原创文章,作者:云淡风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2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