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入探访了大虹桥生物医药产业高地的发展情况,介绍了信达生物、威高集团等龙头企业在此落地的故事,展现了企业与政府如何携手破解发展痛点,推动产业从蓝图迈向“实景”,探讨了千亿产业高地崛起的原因。
当夜幕缓缓降临,华灯初上,走进充满活力的虹桥前湾片区,信达生物制药集团全球研发中心宛如一座知识的灯塔,灯火通明。在那一间间明亮的实验室里,科研人员们全神贯注地紧盯屏幕上复杂的分子结构模型,热烈地讨论着下一代抗肿瘤药物的优化方案。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对科学的执着和对攻克病魔的坚定决心。而在窗外,一排整齐的共享单车静静地停放在新规划的停车点,这看似平常的一幕,却解决了此前一直困扰员工的早晚通勤难题。信达生物制药集团副总裁、上海分公司总经理赵磊不禁感慨道:“这里的服务团队,连‘最后一公里’都替我们考虑到了,让我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这温馨而充满活力的一幕,仅仅是大虹桥生物医药产业高地从宏伟蓝图逐步迈向生动“实景”的一个小小缩影。作为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产业在这里正以令人惊叹的速度集聚发展。信达生物、正大天晴、威高集团、云南白药等1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纷纷落地,总投资额近200亿元。在短短四年的时间里,一条涵盖研发、生产、商业化的完整产业链已然成形,宛如一条巨龙在这片热土上腾飞。更让人满怀期待的是,在不久的将来,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生物医药产值将突破千亿,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这片充满机遇的热土究竟是如何吸引众多巨头“筑巢”的呢?企业与政府又是如何携手合作,共同破解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痛点难题呢?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进行了深入探访,试图揭开背后的“闵行速度”之谜。
从“实验室焦虑”到全球研发引擎
2024年8月,对于医药界来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时刻,信达生物自主研发的KRAS G12C抑制剂获批上市,这款抗癌药如同一颗璀璨的明星,填补了国内40年的空白。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其诞生地——信达全球研发中心的选址过程却让管理层陷入了深深的纠结。
“江苏有成熟的生产基地,浙江具备成本优势,但上海大虹桥的国际化基因和产业生态无可替代。”公司相关负责人回忆起当年的决策过程,依然感慨万千。2020年,集团决定将研发总部落地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闵行)时,也曾有过诸多疑虑:交通配套尚未完善,人才招聘成本高,周边产业链是否成熟等问题都像一块块石头压在心头。关键时刻,闵行区高效的“服务清单”如同一缕温暖的阳光,打消了他们的顾虑。从政策的精准解读到前瞻性的产业规划,从区域集群的协作到国际化资源的整合,每一项承诺都直击企业的痛点,让企业感受到了闵行区政府的诚意和决心。
真正让信达生物感受到“闵行温度”的,是一场不久前关于共享单车的“微改造”。研发中心投用后,员工们发现至最近地铁站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周边公交站点也不多,出行十分不方便。得知这一需求后,南虹桥集团生物医药事业部立即行动起来,展现出了高效的执行力。他们积极协调交通部门、属地街道和共享单车企业,仅仅用了两周的时间,便在园区周边增设了停车点,同步优化了公交线路。“这不是简单的交通问题,而是真心留住人才的关键。”南虹桥集团生物医药事业部工作人员的话语中透露出对企业发展的用心和关怀。
如今,这座总投资15亿元的研发中心已成为信达全球化战略的核心。科研人员们在这里夜以继日地攻关肿瘤、代谢疾病等领域的创新药,其中不少海归专家带来了国际前沿技术,为研发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公司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信达已确定将部分1类新药产品落地到上海进行研发、申报上市、落地转化。未来,集团将根据管线研发推进情况和市场情况,将细胞治疗管线产品逐步转移落地上海,并在上海实现自主研发和生产。
信达制定了宏伟的发展计划,到2027年,将实现多个产品全球市场获批,销售收入超200亿元;到2030年,信达将有超20个品种上市,包括至少两款FIC药物(同类首创药物)全球上市,逐步成为国际一流的生物制药公司,在全球医药市场上绽放光彩。
链主企业的“长三角雄心”
毗邻信达生物全球研发中心,威高云行智创园即将在今年5月开园。作为中国最大的医疗器械企业之一,威高集团将长三角总部设于此,这背后是一场关乎未来的战略转型。
“过去我们在威海‘埋头苦干’,现在必须‘抬头看天’,面向国际化。”威高云行智创园相关负责人朱峰坦言,国内医疗器械采购政策的变化,使得出海与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必选题。
近年来,面对市场环境的变化,集团董事长陈林提出了在上海布局的战略思考,即推动集团研发、出海及增量业务的发展。之所以选择大虹桥,正是看中其战略规划、交通优势及生物医药产业地图的契合。大虹桥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威高集团在这里扎根发展。
去年,威高集团成立了威高长三角集团,作为集团战略的一部分,负责包括长三角医疗器械、医疗商业和医疗服务业的发展。“园区内有15幢楼宇,长三角总部占据核心位置。集团将以虹桥前湾片区为支点,通过搭建研发、消费医疗、海外业务三大板块,力争2028年产值破百亿。”朱峰对集团未来满怀憧憬。他说,集团还将同步打造五大服务平台——孵化、资本、供应链管理、市场加速和人才培育,支持上下游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发展,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
然而,园区建设并非一帆风顺。施工阶段,威高发现市政水电接入与既有规划存在冲突,可能延误进度。“那段时间,我作为企业代表参加了27次协调会。”朱峰坦言,企业发展中,最怕遇到“上热中温下冷”,但在闵行参加的每一次会议都感受到自上而下的热情,不管多大难度,都是奔着解决企业问题而来。最终,由南虹桥集团、华漕镇,以及区发改委、区建管委等相关部门联合成立专项小组,协调水务、电力、交通等部门现场办公,通过“分期验收”的创新方案破解难题,展现了政府部门为企业排忧解难的决心和能力。
2025年2月,随着最后一期验收完成,威高园区即将迎来全新的发展阶段。园区五大服务平台也将相继开启,孵化器已经吸引10多家企业,与威高上海研究院、骨科研发、电镜研发部门共同迁址落地园区,将共同成为研发创新的“新引擎”,为威高集团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我们不仅是企业,更要成为产业生态的构建者。”朱峰指着园区规划图表示,园区聚焦大外科、血液代谢、早筛早诊、消费医疗四大方向,已引入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和下游医疗服务机构10余家落地大虹桥。未来,园区不仅提供一站式医疗器械专业服务,还通过探索智慧园区建设,为入驻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打造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氛围的产业园区。
从“架梁迎燕”到“香盛蜂临”
企业蓬勃发展的背后,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功不可没。
2023年,南虹桥集团成立生物医药事业部。这个年轻团队肩负着重要的使命,那就是让大虹桥从“招商引资”转向“择商选资”,构建“热带雨林式”产业生态。他们就像一群勤劳的园丁,精心呵护着这片产业的花园。
在生物医药事业部工作人员的办公桌上,摆着一份被翻旧的研究报告——《关于推进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闵行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的研究报告(初稿)》。该报告由事业部集体撰写,对当前国内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为地区产业引进、培育和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进博会,事业部还通过精准招商,成功对接了25家涵盖多个细分行业的目标企业,包括医疗器械、医药保健、医疗诊断、医疗美容等,为大虹桥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同样,在生物医药事业部的会议室白板上,密密麻麻写着企业诉求和解决进度,每条诉求后面都标注责任人和截止时间。“我们要做企业的‘超级联系人’。”事业部工作人员说。正是这种“把麻烦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企业”的理念,让闵行服务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竞争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来到大虹桥发展。
“过去我们‘架梁迎燕归’,现在‘香盛蜂自临’。”南虹桥集团董事长张雄如此形容产业变迁。如今,随着信达生物、正大天晴、威高、云南白药等一批生物医药重大项目相继落地、开工、投运,以及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逐步建成投运,在虹桥前湾,千亿级生物医药产业的“实景图”正徐徐展开,一幅生机勃勃的产业画卷呈现在人们眼前。
数据显示,2024年闵行区生物医药产值已突破300亿元。在毕马威发布的《2025年闵行区投资环境报告》中提到,闵行以南虹桥医药研发总部、“大零号湾”智慧医疗创新发展、浦江生物医药高端制造三大功能区为引领,围绕“企业 + 项目”加快布局,生物医药重点企业技术突破取得重大进展。在以信达生物、威高国际等龙头引领下,创新药领域创新策源能力明显增强,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国产替代加速实现。
当政府服务从“管理者”转向“合伙人”,当企业创新从“单打独斗”变为“生态共赢”,或许正是千亿产业高地崛起的答案。在这种良好的发展模式下,大虹桥生物医药产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本文通过介绍信达生物、威高集团等企业在大虹桥的发展情况,展现了闵行区政府为企业提供的高效服务和支持,以及企业自身的创新发展。在政府与企业的携手合作下,大虹桥生物医药产业正从蓝图迈向“实景”,千亿级产业高地正在崛起。政府服务理念的转变和企业创新模式的升级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原创文章,作者:mauree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2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