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首个世界冰川日展开,介绍了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发布的第三次中国冰川编目相关情况,包括编目背景、结果,编目方法的改进以及国际上对冰川保护的举措。
今年3月21日,迎来了首个世界冰川日。就在这一天,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发布了第三次中国冰川编目。
冰川,作为气候变化最敏感、最直接的信息载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冰川编目,实际上就是对冰川资源进行一次全面的普查。中国科学院西北研究院是我国最早投身于冰川研究工作的科研单位。早在2002年和2014年,该研究院就分别完成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中国冰川编目。到了2023年,研究院再次精心组织专业团队,开展了以2020年为现状年的第三次中国冰川编目工作。
项目负责人康世昌研究员透露,第三次中国冰川编目结果显示,2020年前后,中国最新冰川面积大约为4.6万平方千米,冰川总条数约为6.9万条。将其与第一次中国冰川编目数据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从20世纪60年代至2020年期间,我国冰川面积整体减少了约26%,大约有7000条小冰川完全消失不见。再与第二次中国冰川编目对比,在2008年至2020年这短短12年间,我国冰川面积整体也减少了约6%。
该院副研究员郭万钦介绍说,此次第三次中国冰川编目工作采用了空间与时间分辨率更高、质量更好的光学卫星遥感数据。同时,结合第二次中国冰川编目积累的丰富经验以及最新技术,构建了更加高效快捷的体系化冰川编目方法。凭借这一先进方法,冰川编目工作得以在短期内快速完成。不仅如此,第三次中国冰川编目还对面积小于1万平方米、处于消亡状态的残余冰体进行了编制,其总数量达到约3万条,这使得我们能够更清晰地了解中国冰川的分布和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联合国大会在2022年12月通过决议,宣布2025年为国际冰川保护年,并将从2025年起每年的3月21日定为世界冰川日。这一举措旨在提高人们对冰川在气候系统和水文循环中重要作用以及冰川快速融化影响的认识。
首个世界冰川日当天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发布第三次中国冰川编目这一事件。介绍了编目工作的背景、成果,指出我国冰川面积在不同时间段呈现减少趋势,同时说明了此次编目方法的改进以及国际上对冰川保护的重视,凸显了冰川变化情况值得关注以及加强冰川保护的紧迫性。
原创文章,作者:煮酒氤氲,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2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