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某混凝土有限公司因客户王某拖欠110余万元货款陷入困境,在法院执行无果后,向开封市鼓楼区人民检察院反映情况。检察院深入调查,查明王某有履行能力且存在逃避执行行为,依法制发检察建议,联合多部门打击逃避执行行为。最终,王某履行大部分货款,双方达成和解,检察院还为企业提供经营管理建议,并运用大数据监督模型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在河南省开封市,有这样一幕令人欣慰的场景:某混凝土有限公司的混凝土搅拌机重新欢快地转动起来。公司负责人李某看着这一切,感慨万千,他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道:“多亏了检察机关强有力的监督,不仅打击了那些不诚信的行为,更是把我们企业从生死边缘拉了回来。”
原来,这家民营企业曾和王某签订了供应混凝土的合同,为王某承建的某工程建设项目提供混凝土。然而,王某却拖欠了110余万元的货款,迟迟不还。李某无奈地说:“这笔货款差点成为压垮我们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企业的正常运营离不开资金的流转。李某解释道:“我们需要购买水泥、砂石等原材料,还要按时给工人发放工资。因为这笔货款一直收不回来,我们没办法及时和原材料供应商结算,工人的工资发放也受到了影响。”
在协商无果的情况下,公司只能将王某起诉到法院。法院经过审理,判决王某偿还货款。可是,判决生效后,王某却像个“老赖”一样,拒不履行判决。公司只好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在法院执行人员的努力下,公司与王某达成了分期付款的执行和解协议,法院也终结了本次执行。但令人没想到的是,王某依旧不按照和解协议支付货款,公司再度陷入了困境。
走投无路的李某,向开封市鼓楼区人民检察院反映了情况。他怀疑地说:“王某名下虽然没有资产,但是他的家人有房有车,他很可能转移了财产。”
鼓楼区检察院的办案检察官李小惠带着干警们,针对李某提出的疑问展开了深入调查。他们想弄清楚:被执行人到底有没有执行条件?他的真实财产状况是怎样的?有没有转移、隐匿财产的行为?
为了查明真相,检察干警们展开了一系列扎实的工作。他们实地走访了民政、车辆管理、市场监管等多个部门,获取了王某的婚姻、车辆、房屋等相关资料。调查发现,王某与丈夫婚后育有两子,她名下有车辆,还有夫妻共同经营的收益(公司登记在其丈夫名下),这表明她是具有履行能力的。
进一步调查中,检察干警还有了新的发现。王某曾将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购买的一处夫妻共有房产过户给了其长子,造成了她仅有一处生存所需住房无法执行的假象,这明显存在逃避执行的主观故意。
至此,真相终于浮出水面。
鼓楼区检察院依法向执行法院制发了检察建议,建议恢复对该案的执行,并将王某涉嫌拒不履行判决、裁定罪的线索移送给了公安机关。
鼓楼区检察院检察长邹善卿介绍说:“我们与法院建立了民事执行案件监督联动会商机制,能够实时交换信息。我们还联合公安、刑事检察部门,定期分析研判涉民营企业执行案件,及时移送案件线索。通过内外一体的协作,合力打击逃避执行等妨害司法的行为,为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法治环境。”
执行法院根据检察建议,在恢复对混凝土公司案件执行的同时,还开展了涉企业长期未执结案件专项整治行动。与此同时,公安机关对王某涉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立案侦查。在法律的威严震慑下,王某很快向混凝土公司支付了21万元,用于发放部分工人的工资。
公安机关将王某涉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案移送到鼓楼区检察院审查起诉后,截至目前,王某已经实际履行了93万元,并就10万元达成分期履行协议。混凝土公司放弃了剩余8万余元的债权及利息,双方达成了和解。鼓楼区检察院经过公开听证等程序后,依法对王某作出了不起诉决定。
案件办结后,鼓楼区检察院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们针对该混凝土企业自身在经营管理中暴露出的深层次问题,从对外合同的签订和履行、内部管理、纠纷争议解决等方面,给企业提供了风险提示和对策建议,帮助企业从这次事件中吸取经验,提高自身的监督管理及风险防控能力。
邹善卿还表示:“针对涉企业执行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我们研发运用了大数据监督模型。通过充分利用法院执行、公安交通出行、婚姻家庭、社保房产等相关信息,提升了涉企业执行违法监督的数量和质量,把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做得更精、更细、更实,积极助推诚信建设。截至目前,检察机关通过大数据监督模型已经发现被执行人隐瞒财产逃避执行的线索10余条,有力地维护了涉案企业的合法权益。”
本文围绕开封市某混凝土有限公司货款拖欠问题展开,展现了检察机关在民营企业困境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深入调查、制发检察建议、联合多部门协作等方式,不仅解决了企业的货款难题,还帮助企业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同时运用大数据监督模型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为民营企业营造了良好的法治和社会环境,彰显了检察监督对民营企业发展的保驾护航作用。
原创文章,作者:逸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2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