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清风似友2025台北古书拍卖会”展开,讲述了杨绛手稿、汪曾祺字画等拍品的拍卖情况,展现了两岸文人的互动与交集,还提及两岸出版业相互影响的现象,以及对老书收藏的思考。
台北,3月23日。一场备受瞩目的拍卖会在这座城市悄然上演,它宛如一扇时光之门,让人们得以重温两岸文人之间那一段段珍贵的交集。
经过近10分钟激烈的“鏖战”,拍卖槌终于重重落下。大陆著名作家杨绛纪念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手稿,以及她与台湾文学编辑季季的往来信札,以47.15万元新台币的价格成功拍出。这些手稿和信札,不仅仅是纸张与文字的组合,更是两岸文人之间深厚情谊与思想交流的见证。
由图书出版商“扫叶工房”精心筹备的“清风似友2025台北古书拍卖会”,在经过两天的预展之后,于23日正式拉开了拍卖的大幕。这对于台湾的爱书之人来说,无疑是一年一度的盛会。而今年的“季季专场”,更是吸引了众多目光。季季,本名李瑞月,在退休之前,她曾在多份报纸副刊、文学杂志担任专职编辑,在台湾文坛享有“季公”的美誉。凭借着这一身份,她与两岸的文人墨客互动频繁,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3月21日至22日,“清风似友2025台北古书拍卖会”举行了预展活动。现场人头攒动,众多爱书之人纷纷前来,提前一睹拍品的风采。
台湾知名出版人傅月庵表示,这些参与拍卖的文人,他们的文学影响力覆盖了整个华人世界,台湾的读者对他们也十分熟悉。因此,这些书籍拍出好价钱是在预料之中的。他还幽默地反问道,如果白先勇、杨牧、席慕蓉等台湾作家的签名书流入大陆拍场,相信也会受到大陆读者的热烈欢迎。
在二手书店“旧香居”工作的陈学祈,提前数周就拿到了拍卖图录。然而,23日对于他来说,却并非“幸运日”。那些他心仪已久的拍品,价格纷纷超出了他的预算。他无奈地感慨道:“价格比我想象的夸张。”尤其是那些带有故事性、话题性的拍品,更是受到了买家们的热烈追捧。
除了杨绛的手稿和信札,汪曾祺的字画也是这场拍卖会上的一大亮点。季季曾多次前往汪曾祺、施松卿夫妇家中做客吃饭。有一次,饭毕之后,施松卿“怂恿”季季向汪曾祺“求字”。当季季敲开房门时,惊讶地发现汪老早已准备好了笔墨。字写完之后,汪老还主动提出再“画幅兰草”。季季曾在文章中回忆道:“我于是懂了,‘求’原来是一种礼貌。”在23日的拍卖会上,汪曾祺的字画以接近20万元新台币的价格拍出。
在拍卖会现场,陈学祈一边关注着台北的这场拍卖,一边还留意着中国嘉德于北京举行的古书线上拍卖。他发现,数件大家之作拍出了10万到20万元人民币不等的高价。他分析道:“大陆古书拍卖市场有升温势头,可能对台湾起到了带动作用。这对我们行业来说,是一件好事。”
傅月庵也提到:“中国书店去年12月举办了大陆新闻人姜德明的藏书专拍,其中陈寅恪先生的《秦妇吟校笺》拍出了高价,这间接影响了我们这场《秦妇吟校笺》的最终价格。”由此可见,两岸出版业从来都是相互影响的,即使在当下人员往来不太便利的情况下,这种影响也丝毫没有减少。
傅月庵,笔名“蠹鱼头”,他出版的《蠹鱼头的旧书店地图》曾被许多爱书之人奉为台北“找书指南”。在3月23日的拍卖会上,他身着蓝色牛仔裤,坐在后排座位区,认真地记录着每一件拍品的成交价格。
在傅月庵看来,手稿、信札,甚至纸质书,终将走入历史的长河。眼下,随着上一代文人逐渐老去,如何妥善处理他们留下的海量藏书,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烦恼”。他感慨地说:“或许现在是买老书、买好书的好时机,收藏一些文人交流的痕迹,兴许是对他们的另一种纪念。”
本文通过“清风似友2025台北古书拍卖会”,展现了杨绛手稿、汪曾祺字画等拍品的拍卖情况,揭示了两岸文人的频繁互动与深厚情谊。同时,阐述了两岸出版业相互影响的现状,最后引发了对于老书收藏及处理上一代文人藏书问题的思考,强调了收藏文人交流痕迹的纪念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逸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3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