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围绕改革创新、产业融合、金融赋能等方面,探讨未来经济发展动能的路向。中外参会嘉宾各抒己见,为全球经济稳定增长建言献策。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改革创新、产业融合、金融赋能等议题成为了全球政商学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未来的经济发展动能究竟路在何方?这一问题引发了各界的深入思考。
3月23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上,来自中外的众多参会嘉宾齐聚一堂,他们以“全面释放发展动能,共促全球经济稳定增长”为主题,对当前的经济形势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改革创新或激发世纪增长
清华大学管理实践访问教授、中金公司原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朱云来在会上发表了精彩演讲。他表示:“我演讲的题目是‘改革创新激发世纪增长’,这个标题乍一看可能有些夸张,但如今我们已然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必须坚信改革的强大力量。”
朱云来进一步阐述道,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一个具有创新发展特性的科学体系框架。通过这样的框架,推动经济活动遵循市场机制,实现良性运转和稳步前行。而改革的一个关键内容就是提高经济效率。我国经济正从高速发展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就是高效率发展。那么,什么是高效率呢?就是要追求更优的经济效益,而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能够激发新质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郑永年也指出,通过改革来谋求发展和增长已成为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国家之间的竞争本质上就是改革的竞争。他还强调:“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个国家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必须依靠技术和科技的进步来实现。中国目前已经进入了技术引领经济发展的阶段,而技术进步则依赖于体制机制的改革。”
学者建言改革重点
对于改革的具体方向和措施,多位与会学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在提振消费方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认为,中国现阶段的消费不足并非是平均水平上的显著偏差,而是一种结构性偏差。造成这种偏差的原因主要包括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总体偏低且内部差距较大、城市化水平偏低且质量不高以及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等。他建议通过以人为中心,推动全民平等的城市化和城乡融合发展为主线的结构性改革,来找到解决消费问题的突破口。
刘世锦特别提到了两个重要的改革领域。一是提高以农民工为重点的低收入阶层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以此带动他们的服务消费;二是促进城乡之间人员、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双向顺畅流动,释放城乡融合发展中的社会生产力,从而带动中国的第二轮城市化浪潮。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副院长高培勇关注到了激发地方政府积极性的重要性。他指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其中就包括激发地方政府的积极性。高培勇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实现持续快速增长,离不开地方政府之间你追我赶、竞相迸发的竞争力。在现阶段,要激发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同样离不开地方政府的积极参与。”
那么,如何激发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呢?高培勇建议从稳定预期入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增加地方自主财力的改革。这一轮涉及央地财政关系的改革,旨在增加地方财政的自主性,也是分税制改革的内在要求。
郑永年同样强调了地方政府在推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他提出:“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要‘两条腿’走路,既要依靠地方政府,也要依靠企业。”他建议对地方政府适度松绑,在企业支持方面要“抓小放大”。他解释说,过去我国改革提出过“抓大放小”,但如今改革应该倡导“抓小放大”。一些地方政府对大企业给予了过多的资金支持,而真正具有创新活力的小企业却难以获得资金。下一步,地方政府应该学会“放大”,让做大后的企业自主参与国际竞争,同时加大对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产业创新融合奏响“大合唱”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李乐成在会上表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不是中国的独奏曲,而是世界的大合唱。”他指出,产业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正加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增量”。
中国拥有完备的产业体系、丰富的应用场景、超大规模的市场以及数量庞大的人才队伍,这些优势为国际产业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合作空间。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资深专家委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朱民指出,全球已经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而且合作的领域不再局限于传统商业领域,还包括更长远的技术、资金、人员等方面的合作。
多位外企负责人也表达了开展产业创新合作的坚定决心。梅赛德斯 - 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康林松表示:“尽管全球贸易的不确定性日益加剧,但梅赛德斯 - 奔驰致力于在中国长期投资,促进中德合作、中欧合作。”该公司将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的投入,继续投资140亿元人民币。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也强调,经贸交流方兴未艾,跨界合作蓬勃发展,“在中国,机遇不断涌现”。
然而,推动产业创新合作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多位中外企业家在年会期间提到了“内卷式”竞争对市场的不利影响。康林松表示:“竞争会带来创新,但当一个市场有过多的参与者时,可能会导致恶性竞争。”他建议进一步对外资开放汽车市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并加强市场监管,以充分释放中国的增长潜力。
许多参会嘉宾也关注到了中国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亚洲开发银行行长神田真人表示:“正在起草的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让我倍受鼓舞,该法案有望提高监管的透明度,并促进公平竞争。”他认为,通过改善营商环境、深化市场准入和积极与邻国合作,中国可以推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增长。
展望未来,更多的开放举措正在推进中。李乐成透露,工信部将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外资企业在华创新创业。同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支持外资企业参与成果转化对接和创新创业平台。此外,还将打造协同创新生态,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
资本市场赋能作用日益凸显
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在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金融的作用愈发重要。郑永年指出,当前我国人均GDP达到1.3万美元左右,如果要在2035年使我国人均GDP达到类似于韩国如今的水平,没有金融的支持是难以实现的。但关键问题是,我们需要构建一个什么样的金融体系。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看来,发展资本市场是中国金融发展的必然要求。从资金流量表的角度分析,30年来,居民的储蓄大多流入银行体系,并通过银行中介为企业融资。非金融企业部门成为了较大的赤字部门,企业长期高负债,在财务运行上高度依赖银行和财政支出等外源资金,这是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隐患。李扬指出:“中国(金融体系)现在是‘钱多本少’、‘不缺资金缺本金’。”
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发展的促进作用十分显著。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当前科技发展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香港拥有全链条的筹融资市场和高水平金融服务体系。过去几年,香港对资本市场进行了多项改革创新,稳步深化与内地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最新数据显示,香港金融市场的活力不断增强,国际投资者的信心也进一步提升。
陈茂波表示:“我们会继续努力提升香港金融市场的广度、深度和效率,鼓励更多新产品上市、开拓新市场、吸引新资金,并加强推动全球企业、项目与资金的对接。我们正通过构建耐心资本生态支持科创发展,培育未来发展的动能。”
本文围绕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展开,探讨了未来经济发展动能的多个关键方面。在改革创新上,强调其对激发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多位学者给出改革重点建议;产业创新融合成为世界趋势,但也面临挑战,同时中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并将推出更多开放举措;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赋能作用日益凸显。整体为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多维度的思路和方向。
原创文章,作者:煮酒氤氲,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4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