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失眠族”增多,睡眠医学诊疗困局待解

本文聚焦中国当下的睡眠健康问题,通过引用调查报告、实地探访睡眠门诊等方式,揭示了近半数成年人存在睡眠困扰、睡眠障碍患者年轻化的现状,分析了公众对失眠症认知不足的情况,还探讨了睡眠门诊背后睡眠医学学科建设存在的“学科真空”困境。

人体犹如一个精密的仪器,每个细胞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钟振荡器”。当夜幕降临,天际线吞噬最后一丝暮光,人体内置的昼夜节律系统就会如同精准的闹钟一般,准时开启睡眠程序。然而,在这个本应有条不紊运行的节律体系中,却有不少人遭遇了节律紊乱的困扰,陷入了睡眠的不安与紊乱之中。

近日新鲜出炉的《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犹如一记警钟,敲响了人们对睡眠问题的关注。报告显示,接近半数(48.5%)的中国成年人正饱受睡眠困扰,其中女性受困比例高于男性,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困扰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与此同时,“睡个好觉”这件看似平常的小事,已经引起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25年全系统为民服务八件实事中,明确提出“每个地市至少有一家医院提供心理门诊、睡眠门诊服务”。

为何会出现如此庞大的“失眠族”群体?当下的睡眠医学诊疗又面临着怎样的困局?带着这些疑问,潮新闻·钱江晚报的记者在连日来走进了多个睡眠门诊,展开了实地探访,试图揭开这些问题的答案。

过去十年,睡不好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睡眠障碍带来的危害,在现实生活中有着诸多鲜活的案例。37岁的逍遥,就因为发作性睡病,在走路时从台阶上滚了下去。他回忆说:“前面明明就是台阶,可身体却不受控制,人已经睡着了,腿还在继续往前走,结果就从台阶上滚了下去。”而53岁的陈震,则患有中度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在498分钟的睡眠期间,呼吸暂停竟然发生了200次,其中最长的一次持续时间超过了2分钟。

在杭州市中医院门诊七楼的中西医结合睡眠医学中心,记者进行了长时间的观察。从早上8点到下午将近1点,陆续有39人走进主任医师张永华的睡眠障碍门诊。这些前来问诊的患者,患有各式各样的睡眠障碍疾病,比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发作性睡病、不安腿综合征等等。其中,失眠患者的比例最高,接近八成。

中午11点多,14岁的小齐在母亲的陪同下走进了张永华的诊室。母亲焦急地说:“她入睡非常困难,总是凌晨三四点才睡,中午12点才起床,已经两周没怎么上学了。”女孩大多时候低着头,脸深深地埋在长发之间。小齐是典型的睡眠昼夜节律障碍患者,存在睡眠相位后移的问题。

这一天,张永华一共接诊了7位青少年患者,他们的症状大多和小齐相似。张永华强调:“这不是叛逆期的问题,而是一种疾病,有的甚至导致孩子休学一两年。”

过去十余年间,杭州市睡眠障碍诊疗中心的门诊量呈现出惊人的增长态势,几乎每年都以25% - 30%的速度递增。去年,该中心接诊的患者超过了10万人,平均下来每天有270多人因为睡眠问题前来就诊。

如果仔细观察病床上患者的面孔,就会清晰地发现睡眠障碍患者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2015年,杭州市睡眠障碍诊疗中心就诊人群的平均年龄大约在45岁左右,而如今,这个数字已经下降到了35岁。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七院)副院长、杭州市睡眠障碍诊疗中心主任毛洪京透露,过去十年间,因睡眠问题前来就诊的青少年人数增加了15倍,是所有就诊人群中增长速度最快的。

公众对失眠症的认知仍有待加强

在普遍存在的睡眠困境背后,隐藏着一幅复杂的医学图景。在被划分为7大类别的60余种睡眠障碍疾病中,既有需要依靠呼吸机进行干预的睡眠呼吸暂停,也有常常被误读为“偷懒嗜睡”的发作性睡病。而最为常见的失眠症,正逐渐演变成信息时代的一种“社会症候群”。

在我国饱受睡眠困扰的成年人中,达到临床诊断标准的失眠症患者大约占10%。毛洪京指出,这10%的患者原则上是需要接受医疗干预的。然而,不少公众对失眠症的认知,还仅仅停留在“数羊”这种简单的层面。

毛洪京举例说:“有的人心慌胸闷,睡不好觉,首先想到的不是去看睡眠门诊,而是担心心血管方面有没有问题。”人们往往把失眠简单地归结为“睡不着”,却忽略了它可能是各类疾病的前兆,以及心理问题的一种警示信号。就像发热可能是普通感冒的症状,也可能是白血病的表现一样,持续失眠往往是焦虑障碍、抑郁症甚至器质性病变的预警。

正因如此,今年“世界睡眠日”的主题被确定为“睡眠健康,优先之选”。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更多人宁愿在深夜的直播间抢购所谓的“助眠神器”,也不愿意面对精神心理评估量表,正视自己的睡眠问题。

从2009年至今,张永华已经从事睡眠障碍治疗工作16年。据他观察,到目前为止,规范的失眠治疗比例可能还不超过三成。他举例说,很多人在偶尔失眠的时候,出于对药物副作用的担忧,不肯使用安眠药。但在长期失眠之后,却又开始自行服用。实际上,超过三个月的慢性失眠是不能使用安眠药的,因为会产生药物依赖性,而少数几天的失眠,偶尔吃点安眠药反而没有问题。

更常见的情况是,人们通过泡脚、按摩、食疗等各种方式来缓解失眠。然而,最终往往陷入一个“每天为了睡觉做很多事却依然睡不着”的困境。张永华表示:“通过进食保健品、喝滋补中药等方式改善失眠,实际上都不规范,无法起到真正的治疗效果。”

睡眠门诊背后的学科真空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张力三自2014年起开设睡眠门诊,在这11年里,他见证了睡眠障碍患者数量的与日俱增。他分析说:“一方面,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随着医疗诊断技术的发展和公众对睡眠障碍认知的提升,很多以前不被看作疾病的症状得到了正确诊断。”

在杭州市睡眠障碍诊疗中心,针对睡眠障碍的治疗有着一套完整而规范的流程。通过睡眠呼吸监测报告,可以发现夜间频繁的阻塞性呼吸暂停;使用光照治疗能够调节褪黑素水平,从而纠正睡眠生物钟;借助经颅磁刺激治疗仪,可以非侵入性地调节神经。

然而,在诊室门楣挂上“睡眠门诊”的金属铭牌,仅仅只是医疗体系重构的冰山一角。在数亿睡眠障碍人群的背后,一个更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是——“学科真空”。

张永华指出:“睡眠医学是医学领域中一个相对较新的分支。在当下的中国,睡眠医学科还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国内睡眠医学起步较晚,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专科人才培养体系,缺乏具备全面睡眠理论技能的专业人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睡眠医学事业的发展。过去,在传统的学科分类中,睡眠医学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它分散在临床的各个科室,导致患者往往无法得到系统、统一的诊断和治疗。

毛洪京强调:“要真正建好睡眠门诊,必须要形成专门的学科队伍、培养梯队和标准化路径,而不是简单地开设一个名为睡眠障碍的门诊。因为一名合格的睡眠医学专科医生,需要具备多学科背景的支撑,包括精神卫生科、心理科、呼吸科、神经内科,甚至耳鼻喉科,它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毛洪京最后表示:“在中国,睡眠医学科刚刚起步。我相信在未来,随着公众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它的重要性会逐渐显现出来。我们要给它一个发展的过程,但至少,现在开始呼吁重视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文中逍遥、陈震为化名)

本文深入剖析了中国当下的睡眠健康现状,发现近半成年人受睡眠困扰,且患者呈现年轻化趋势。同时指出公众对失眠症认知不足,治疗方式不规范,以及睡眠医学存在“学科真空”的问题。呼吁社会重视睡眠健康,加强学科建设,为解决睡眠问题提供专业支持。

原创文章,作者:Lamber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4108.html

(0)
LambertLambert
上一篇 2025-03-24
下一篇 2025-03-2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