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千禾味业近期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先是其宣称零添加的酱油被检测出镉等物质,引发媒体和公众质疑;接着千禾味业在舆论压力下选择“硬刚”;同时,其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不佳,营收增速放缓、股价下跌,且面临行业竞争加剧的困境。
千禾味业正遭遇一场严峻的危机,连续一周的股价下挫,让本就饱受质疑的它“雪上加霜”。
据《消费者报道》消息,今年3月,该杂志向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送检了13款宣称零添加的酱油。检测结果令人惊讶,在这13款酱油中,有12款被检出镉,7款被检出总砷。其中,千禾御藏本酿380天酱油检测出含有0.0110mg/kg的镉。
从行业客观角度分析,0.0110mg/kg的镉含量确实低于检测标准。毕竟,镉的来源极为广泛,自来水中都有微弱含量,甚至不少面粉、大米、大豆中也存在。因为镉广泛存在于土壤、化肥、农药等基质中,很容易被农作物吸收。然而,千禾御藏本酿380天酱油作为一款“0添加”酱油,按道理是不应该检测出镉的。
媒体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千禾这款酱油只是打上了“千禾0”这样一个商标,让很多消费者误以为是零添加酱油。带着这个疑问,记者咨询了千禾的官方客服。客服振振有词地表示:“千禾0是我们旗下中高端产品的品牌标识,主要是为了保护知识产权。”当记者追问“千禾0”是不是零添加时,客服人员只是让消费者放心,称可以查看有千禾0标志的系列产品的配料表,该系列仅使用常见的食品原料生产,甚至连酵母抽提物都不添加。
但客服的回答并没有打消记者的疑惑。毕竟,市场上号称零添加的酱油和非零添加的酱油价格相差较大。以行业销量较大的“海天金标生抽”为例,零添加的产品价格比非零添加的贵1倍左右。消费者愿意花更多的钱,就是为了追求健康。所以,千禾客服的说法很难让大众信服。
千禾味业早在2007年就推出了“零添加”概念,并借此抢占了一波市场份额。2018年,他们连续申请“千禾零添加”“千禾零添佳”商标被拒,直到2020年才注册了“千禾0”商标。从产品包装上看,非常刻意地放大了这个“0”字。然而,就在2020年7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食品标识不得标注对于食品中不含有或者未使用的物质,以“不添加”“零添加”“不含有”或类似字样强调不含有或者未使用的内容。这意味着“千禾0”打了一个擦边球。
2023年,千禾味业又追加了8个群组再次申请“千禾0”商标,追加群组涉及咖啡、食盐、烹饪用嫩肉剂等,但目前商标状态为驳回复审。显然,千禾是想把“0”字概念贯穿到底。但这种做法经过主流媒体的发酵,民众并不买账,一些律师也指出这种行为是在误导消费者。
这场舆论风波考验着千禾的公关水平。令人意外的是,千禾味业在道歉和赔偿之间选择了“硬刚”。3月20日,千禾味业发布了一则《关于媒体报道酱油产品检出“镉”以及0与零添加相关情况与消费者的沟通说明》。
这份说明强调了三点内容:一是千禾0系列产品符合公司生产工艺要求,在生产中不存在违反零添加生产要求的情况,相关的食品添加剂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二是“镉”的含量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三是千禾0系列在生产过程中严禁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存在蹭热点混淆零添加概念的行为,商标设立的初心是为了对零添加产品作区别,便于广大消费者选购,不存在误导消费者的行为,欢迎广大消费者监督。不过,千禾并没有对夸大“0”的宣传道歉,只是对让消费者产生误会表示歉意。总之,千禾在品质问题上坚称自己没有错,对媒体的相关指摘都进行了反驳。
实事求是地说,千禾在产品质量上其实并没有太大问题。谷物镉含量一般为0.5mg/kg,大豆镉含量通常是0.1mg/kg,而千禾的检测含量为0.011mg/kg,不算高,而且同类的一些产品也被检测到了镉。关于“零添加”的宣传,也并非千禾一家在做,同行都在宣传0添加,可媒体却单单拿千禾说事。面对这种不公平的对比,千禾选择了硬刚。
然而,千禾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2023年,千禾公司营收大涨31.62%,净利润高达5.30亿,大涨54.22%。这主要是因为2022年海天“添加剂双标”事件后,公众对零添加产品的需求激增。但好景不长,到了2024年,千禾的营收增速大幅放缓,前三季度营收同比下滑1.85%,净利润下降9.19%,酱油主力产品收入减少2.44%,股价也跌了近一年。
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看到千禾主打的“零添加”概念卖得好,各种对手纷纷布局“零添加”概念。海天、李锦记、金龙鱼等竞品纷纷下场,抢占千禾的市场份额。“零添加”的概念已经从千禾的差异化卖点,变成了行业标配。而且,千禾比起海天、李锦记、金龙鱼这样的企业,在市场份额、品牌影响、渠道规模等方面都处于劣势。
在面对竞争时,千禾很难抵御行业龙头的渗透。尤其是在网络渠道和下沉市场,主打高端的千禾很难有优势。如今,面对媒体和公众的质疑,千禾更是陷入了困境。
这也给一些食品快消企业提了个醒,当概念红利逝去,监管来临之际,企业是继续以营销为突破核心,还是以技术创新、质量安全来重塑竞争力?千禾在硬刚媒体之后,还需要拿出切实可行的硬招才行。
本文围绕千禾味业展开,其宣称零添加的酱油被检测出镉等物质,引发质疑,企业选择“硬刚”应对舆论。同时,千禾在资本市场表现不佳,营收增速放缓、股价下跌,且面临行业竞争加剧的问题。这提醒食品快消企业要思考在概念红利消失和监管加强的情况下,如何重塑自身竞争力。
原创文章,作者:江月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4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