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脑梗与睡觉的关系,着重阐述60岁以上老年人睡前的一些不良习惯,如洗热水澡、过度饮酒、深呼吸式控气练习、反复屏气式打嗝等,可能会增加脑梗的发生概率,并通过具体案例进行说明,最后给出相应的健康建议。
你是否想过,脑梗竟然和睡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人觉得睡觉就是单纯休息、恢复体力的时段,怎么会和脑梗扯得上关系呢?其实,睡觉质量以及我们的生活习惯,尤其是睡前的某些行为,和脑梗风险紧密相连。特别是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而言,睡前的不良习惯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增加脑梗的发生几率。所以,若想降低脑梗风险,睡前习惯一定要格外留意。
睡前洗澡:水温过热风险高
你或许认为睡前洗个热水澡能放松身体、助眠,但事实并非如此,特别是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热水会使血管扩张,看似有放松效果,然而对于本身患有高血压或血管硬化的老年人,过热的水温可能导致血压突然下降或升高。
有一位从事木工工作的患者,长期受高血压困扰,他习惯睡前洗热水澡,觉得这样能放松身体、帮助入睡。但渐渐地,他发现自己睡觉时容易醒来,早晨起来还会头晕、恶心,甚至腿脚无力。去医院检查后发现,他在睡前洗澡时血压波动较大,早晨醒来血压反弹,给脑部带来了较大压力。由此可见,睡前洗热水澡虽有放松作用,但对老年人来说,血压波动可能影响脑血管稳定,增加脑梗风险。因此,60岁以后,睡前洗澡水温应适度,避免血液循环过度波动,夜间保持血压平稳对预防脑梗至关重要。
过度饮用酒精:睡眠时的健康隐患
很多人觉得喝点酒能助眠,一些老年人晚上会喝葡萄酒、啤酒或白酒,认为酒精能放松身体、促进睡眠。但过了60岁,饮酒尤其是大量饮酒,可能带来不小的健康风险,特别是对脑血管的影响。
有一位退休的老年患者,晚餐后习惯喝一杯红酒,觉得能帮助消化和入睡。起初并无明显不适,但随着时间推移,他早晨起床时常头痛、乏力,还会有轻微眩晕。去医院检查发现,他晚上喝酒后血压波动较大,睡眠质量差,早晨起来脑血流量不稳定。进一步分析表明,晚间饮酒加剧了血压波动,增加了脑梗风险。睡眠时,酒精代谢可能导致血管收缩和扩张不协调,影响脑部血液供应。研究也显示,长期饮酒会使血液中酒精含量过高,影响睡眠质量,导致血压波动,增加脑梗发生风险。所以,60岁以后应尽量避免睡前饮酒,尤其是大量饮酒,少量饮酒虽有一定放松效果,但要适度,以免影响脑血管健康。
不宜深呼吸式控气练习:别让呼吸成为脑梗诱因
睡前做深呼吸、打坐控气是常见的做法,有些人会闭着眼深呼吸十几分钟,配合收腹、憋气,认为这样能放松神经、促进入眠。但对于本身有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弹性差的人来说,过度控制呼吸可能诱发脑部血管短暂痉挛,成为脑梗的“催化剂”。
有一位退休的中小学教师,为改善睡眠坚持睡前练“腹式呼吸法”,最多时一练就是二十分钟。起初觉得睡得快了,但几个月后,有几次早晨起床突然头晕眼花,差点摔倒。去医院检查发现,他的颈动脉有粥样硬化,脑供血有轻微波动,诱因正是长期睡前不当的“控气”导致脑部短暂缺血。呼吸本应自然平稳,年纪大的人血管自我调节能力下降,人为操控呼吸节律往往适得其反。憋气时间长、重复频繁、呼吸节奏过慢过深等方式,容易使血氧饱和度下降、二氧化碳浓度失衡,给脆弱的脑血管增加负担。
不宜反复屏气式打嗝:小打嗝暗藏大风险
打嗝对很多人来说是小事,有些老年人吃晚饭后容易打嗝,到睡前还未缓解,就会用“屏气+憋住+咽口水”的方法强行憋嗝。虽然反复几次后症状减轻了,但这种做法对年过六旬的人存在一定风险。
有一位曾从事办公室管理的退休人员,胃肠功能不好,晚餐吃得快就容易打嗝,入睡前打嗝不停时,他习惯屏住呼吸再咽口水“硬憋”,一晚可能来回搞五六次。某次半夜醒来头痛剧烈,还伴有视物模糊,检查发现是静脉性脑供血障碍,虽未造成梗塞,但已是非常危险的前兆。医学上,屏气会导致胸腔内压增高,使颈部静脉、特别是颈内静脉短时间内扩张,让脑部的静脉血液回流变慢,甚至形成短暂淤滞。所以,60岁以后,睡前不建议用“强行压制”的方式处理打嗝问题,若实在打嗝不停,建议起身活动、喝几口温水,或进行温和的腹式按摩来调节胃气,避免陷入可能诱发脑梗的危险动作。
睡觉本应是身体和大脑充分休息的时间,但睡前的不利行为可能给身体带来极大伤害,甚至诱发脑梗。为保护大脑、减少患脑梗的可能性,老年人应注重作息规律,避免睡前做对身体不利的事,保持轻松、平和的状态入睡。通过健康的睡眠习惯,不仅能让老年人获得更好的休息,还能有效降低脑梗风险,提升生活质量。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脑梗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本文围绕脑梗与睡觉的关系展开,指出60岁以上老年人睡前的一些常见不良习惯,如洗热水澡、过度饮酒、深呼吸式控气练习、反复屏气式打嗝等会增加脑梗风险,并通过具体案例加以说明,最后呼吁老年人养成健康的睡眠习惯,以降低脑梗发生的可能性,提升生活质量。
原创文章,作者:云淡风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4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