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政治骗子”,云南纪委监委持续发力

本文聚焦云南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省监委主任冯志礼在省纪委全会工作报告中披露的查处“政治骗子”情况,介绍了云南2024年反腐工作成果,分析了“政治骗子”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还提及多地打击“政治骗子”的举措。

在近年来国内查处的腐败官员案件里,“政治骗子”的身影频繁出现。2025年3月25日,云南日报刊发了云南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省监委主任冯志礼于1月9日在云南省纪委十一届五次全会上所作的工作报告,其中披露了查处“政治骗子”的相关情况。

工作报告显示,2024年云南省的反腐工作成效显著。省纪委监委立案省管干部达99人,全省纪检监察机关立案27423件,留置1690人,处分25020人,案件查办工作持续保持强劲态势。值得一提的是,129个县级纪委监委都对县管干部采取了留置措施。此外,有690名干部主动向纪检监察机关投案,4728名干部主动交代问题,与以往相比,分别增长了85.9%、98%。

工作报告还提到,云南省纪委监委协助中央纪委国家监委严肃查处了李石松、张祖林、李刚等“两面人”,坚决整治了孙灿等违反政治纪律、破坏政治规矩的人和事。同时,对结交“政治骗子”的行为进行了严惩,查处了祁麟、胡剑、黄红蕾等“政治骗子”。不过,官方并未透露这3名“政治骗子”被查处的详细情况,通过公开渠道也未能查询到相关信息。

其实,这并非冯志礼首次谈及“政治骗子”。早在2023年5月,他就在《中国党政干部论坛》发表署名文章《领导干部如何识别和防范“政治骗子”》。在文章中,他指出过去一段时间,白恩培、秦光荣等“关键少数”带头违纪违法,导致云南政治生态曾遭受严重污染,选人用人的风向标出现偏差,这使得一些“政治骗子”在云南地区肆意妄为,他们游走于体制内外,装神弄鬼、招摇撞骗。一些领导干部因上当受骗而栽跟头的荒唐事件时有发生。

那么,究竟什么是“政治骗子”呢?2023年6月2日,辽宁省纪委监委等6个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严厉打击“政治骗子”的通告》给出了定义。“政治骗子”是指通过冒充或虚构领导干部及其亲属、朋友、身边工作人员,有特殊背景的专家教授、学者智囊、“大师”等方式来设计身份伪装,或者通过伪造领导干部图文影音资料、虚构与领导干部交往经历、传播政治谣言、制造内部消息、假意“牵线搭桥”等方式进行行为包装,以“提拔重用”“摆案抹案”等政治利益为诱饵骗取他人信任,进而谋求经济利益、社会地位等不正当利益的人员。

近年来,多名被查处的高级官员都被通报存在结交“政治骗子”的情况,比如海南省委原书记罗保铭、西藏自治区政府原副主席王勇、新疆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窦万贵等。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曾强调,要严厉打击那些所谓“有背景”的“政治骗子”。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进一步明确,要有力打击各种“政治骗子”。辽宁省纪委监委将“严惩‘政治骗子’和政治掮客”列入2023年工作部署,江西、宁夏等地也表态要采取行动打击“政治骗子”。

冯志礼在上述文章中指出,“政治骗子”的种种表演不过是虚张声势的噱头。一些“政治骗子”能够得逞,并非其骗术多么高明、“技术含量”有多高,而是因为少数党员干部思想“太低级”。部分干部理想信念出现问题,这是“政治骗子”长期横行的根本原因。

他认为,“政治骗子”对地方从政环境的破坏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必须加大查处力度。对于查办案件中涉及的“政治骗子”,该立案的要坚决立案,该处理的要坚决处理,让骗子付出应有的代价。同时,要及时向社会公布查办的“政治骗子”典型案例,通过制作警示教育片等方式,剖析“政治骗子”常用的伎俩,揭露其诈骗手段,压缩行骗空间。

本文围绕云南查处“政治骗子”展开,介绍了云南2024年反腐成果,分析了“政治骗子”产生的原因和危害,强调了打击“政治骗子”的重要性,同时多地也在积极采取行动打击此类现象,以维护良好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秩序。

原创文章,作者:Lamber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5099.html

(0)
LambertLambert
上一篇 2025-03-25
下一篇 2025-03-2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