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跟随护林员夜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倭蜂猴的经历,介绍了倭蜂猴的相关信息,以及弄岗保护区对倭蜂猴的监测保护工作和取得的新发现。
夜幕降临,记者跟随护林员一同举着灯,踏入山林,开启了一场夜寻倭蜂猴的奇妙之旅。
其中一路人马朝着更防(地名)线进发,全程约3公里。他们先是穿过了一片玉米地,而后沿着山脚缓缓前行。此时,那一道道强光在百米外的密林中依次移动,仿佛是黑暗中的精灵在指引着方向。
农忠超满怀期待地说道:“这可是一条新线路,崇左至凭祥高铁从这里穿行,说不定咱们运气好,就能碰上它。”
陇瑞保护站站长农世新手持着手电筒,笑着打趣道:“这些小家伙可是‘夜猫子’,咱们这巡山就跟倒时差似的。你瞧瞧我们巡护员标配的头灯,是不是像极了《盗墓笔记》里的摸金校尉?”
在行进的过程中,农世新还不忘向大家传授辨别动物眼睛的秘笈:“蜥蜴的眼睛泛着冷光,而猴子的眼睛则温暖偏黄。”然而,半个小时过去了,大家依旧没有任何发现,不免有些失落。
终于,一只倭蜂猴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它蜷缩在枝桠间,那圆溜溜的眼睛几乎占据了半张脸,模样十分可爱。
弄岗保护区科研科科长龙继凤轻声解说:“这就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倭蜂猴,也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濒危物种。它还有个别名叫做‘小懒猴’,这种珍稀灵长类动物在我国仅分布于广西、云南边境沿线地带。它们严格遵循‘夜行律令’,白天蜷缩酣睡,晚上才出来活动觅食,是目前研究最少的灵长类动物之一。”
这场意外的邂逅,就像时空折叠的镜像,让所有人都兴奋不已。
这一切的故事,要从2023年9月说起。在SEE基金会的支持下,广西山河海自然保护基金会及弄岗保护区启动了陇瑞保护站蜂猴监测保护试点。
10月上旬的一个夜晚,亭亮镇立新村更防屯村民王志伟为了防止野猪糟蹋玉米,在夜巡田埂时,手电筒无意间照到林间,看到两团强烈红光。王志伟笑着回忆道:“当时可把我吓坏了,以为遇到什么恐怖动物了,但保护区持续开展的倭蜂猴科普教育让我迅速冷静下来。”他立刻上报了这一发现,十几分钟后,农忠超闻讯赶来,事后确认那两团红光是倭蜂猴的眼睛。
农忠超心想,既然发现了一只,这山体这么大,说不定还有第二只。于是,他趁着这股兴奋劲,继续监测到凌晨1时,果然在附近又找到了两只。
农忠超自豪地说:“1979年保护区建立之初就有懒猴记录,村民也说见过,但一直没有影像记录,这可是第一次被监测到。”
从此,星光为鉴,一份守护的契约就此缔结。龙继凤诗意地说:“因为它与人类的作息习惯相反,如同平行的铁轨。一旦偶遇并结缘同行,便开启了一段美妙的旅程。”
弄岗保护区首次把灵长类监测责任直接下放到基层保护站,监测范围也同步拓展到保护区辖区和周边社区。曾与倭蜂猴有过“惊魂一刻”的王志伟,与30多名村民一道,成为了社区巡护员。
那倭蜂猴圆溜溜的大眼睛,实在是可爱极了,让人忍不住心生喜爱。
新发现总会带来新惊喜。2024年7月,保护区监测到了两只倭蜂猴携幼崽采摘鸡皮果的影像。农世新兴奋地说:“双亲育雏,在灵长类动物中很罕见。”这一发现为倭蜂猴的繁育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在返程的路上,龙继凤打开监测日志本,记下这样一句话:“每发现一个新分布点,都像在暗夜中找到一颗发光的种子。”山风轻轻掠过树林,树冠间隐约传来窸窣响动,仿佛倭蜂猴正用琥珀色的眼睛,见证着人类守护自然的诺言。
报纸版面截图。
点击下方图片链接进入专题
本文围绕夜寻倭蜂猴展开,介绍了倭蜂猴的特点和濒危状况,讲述了保护区开展监测保护工作的起因和过程,以及取得的新发现。体现了人们对濒危野生动物的重视和守护自然的决心。
原创文章,作者:云淡风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5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