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食臭文化:从古代到现代的独特美食之旅

本文深入探讨了中国食臭文化的渊源与发展,从古代文献记载的臭食故事,到现代各地特色臭食的介绍,展现了臭食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丰富多样性。

“臭”,是一种十分玄妙的气味,它是香的反义词。浙江镇海小说家鲁彦,曾深情描述他对臭食的依恋:“我在北方住久了,不常吃鱼,去年回到家里一闻到鱼的腥气就要呕吐,唯几年没有吃臭咸菜和臭苋菜梗,见了却还一如从前那么地喜欢。在我觉得,这种臭气中分明有比芝兰还香的气息,有比肥肉鲜鱼还美的味道……” 究竟是什么样的臭味美食,能让人如此执念呢?“臭”的食界,值得我们去一探究竟。

喜食臭:古代的一种叛逆行为

食臭并非现代才有的现象,古人与臭食颇有渊源。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卷第八“作酱法”中“作鱁鮧(zhú yí)法”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汉武帝逐夷,追到海滨,见渔夫“造鱼肠于坑中,以土覆之,香气上达”,结果“取而食之,以为滋味”。汉武帝很高兴,给这道食品取名“逐夷”——实即鱼肠酱。这种鱼肠酱,说有香气,其实是“异香”,也就是带有臭味。这便是有关臭食较早的记载。

探秘食臭文化:从古代到现代的独特美食之旅

中国安徽特色美食臭鳜鱼。(图/图虫创意)

宋代朱铺著《溪蛮丛笑》中记载:“牛羊肠脏略摆洗,羹以飨客,臭不可近,食之则大喜。” 清代范宣在《越谚》有“苋菜梗”条云:“苋见《易夫卦》,其梗如蔗段,腌之气臭味佳,最下饭。” 不久后,“可与松花相比美,敢同虾酱做竞争”的王致和臭豆腐横空出世,这意味着臭食联盟进一步吸纳了动物内脏、菜蔬与豆制品。

青方在清代是一道绝妙的佐餐小食。据传,王致和臭豆腐曾作为御膳小菜送往宫廷,受到慈禧太后的喜爱,亲赐名“御青方”。青方虽奇臭无比,但啖一小口,浓郁上头,直至浑身通泰,妙不可言,连慈禧都要感叹一句“闻臭下箸,入口醇香”。这里要指出的是,青方虽在北京城“闪亮登场”,但据传王致和为安徽省仙源县人,臭豆腐是其仿效家乡人做腐乳的办法,经一番改良加工腌制而成的。

如此看来,中国食臭地带似乎集中在长江中下游。这一带物产丰饶(中国豆腐也在此诞生),气候湿热。丰饶让升斗小民不致吃了上顿没下顿,湿热则使家中所存食品易生霉变味。中国百姓过日子一向仔细,霉变之物舍不得扔掉,便会想出腌、糟、臭、卤等腌制方法加工过后再吃。经加工后的食物虽臭却鲜,风味独具,久而久之,臭食便成了气候。再后来,逐臭之风在中国呈燎原之势,席卷南北各地,并延续至今。

臭食图鉴:天南地北臭飘香

食臭界的C位,当属宁绍地区的美食。宁波有“宁波三臭”:臭冬瓜、臭苋菜梗、臭菜心(芋艿梗);绍兴有“蒸双臭”:臭苋菜梗与臭豆腐齐蒸,那臭味直冲鼻腔,如果觉得不够爽,还有“蒸三臭”“蒸四臭”,霉冬瓜、霉毛豆等着你。

对于“食臭狂魔”宁绍人民而言,万物皆可臭。令鲁彦为之盛赞的,正是宁波三臭之首的“臭苋菜梗”。“臭苋菜梗”被当地人称为“压饭榔头”。它能有多臭?有人写过等价替换公式:1口臭苋菜梗 = 2口臭菜心 = 3口臭冬瓜 = 10口白米饭,这下能感受到臭苋菜梗的威力了吧!臭苋菜梗之所以被尊为臭食界的“祖师爷”,除了臭味令人灵魂颤抖,另一原因是臭菜心、臭冬瓜可以用它所熬制的“臭卤”腌制而成。这里不得不提到宁波人的“臭坛子”和“臭卤”。臭坛子,老宁波人称之为“臭卤甏(bèng)”,是霉腌各种菜类必不可少的一样道具。冬瓜、苋菜梗、芋艿梗、千张在甏中的苋菜汁中发酵、发臭,腌出来的臭菜别有风味。

探秘食臭文化:从古代到现代的独特美食之旅

苋菜梗。(图/《风味人间》)

除了臭苋菜梗,绍兴霉千张与臭豆腐也能在臭食绝味中占有一席之地。霉千张是用豆腐皮一层一层叠起来的,每一个吃过霉千张的人,都逃不开“闻霉臭,而欲避之;进食醇香,则欲罢不能”的真香定律。霉千张的吃法很多,最能保留其原味的当数清蒸,也有人喜欢把它和“千刀肉”(肉饼子)放在一起蒸,肉饼也染上霉味,咸臭咸臭的,臭到极致,反而变得淡然而香了。绍兴臭豆腐的卤制方法很讲究,需要严格把关浸泡时间和霉苋菜卤水的酸碱度,发酵出的臭豆腐才够酥脆。除了油炸,还可炒、煎、蒸、烹、炖,做成“本鸡炖香腐”“酱肉蒸臭豆腐”“虾仁煎香腐”“银芽香腐”“酱肉蒸香腐”“剁辣臭豆腐”“腐皮包臭豆腐”……

说到臭豆腐,长沙“臭干子”和建水“烧豆腐”同样以臭闻名。与宁绍地区柔和的腌制方式不同,臭物到了湖南长沙这里,统统要历经一番至辣的淬炼。臭干子闻着虽臭,吃上一口就是直击鼻腔的火辣,嗜辣的湖南人将辣与臭两种至味融合,令臭干子别具一番风韵,遍布全国美食街就是其最有力的证明。

云南建水的“烧豆腐”,生来就带有豆类发酵的酸臭,经过炭火烤制与蘸水浸泡,结果却异香扑鼻。品尝地道的烧豆腐必得“眼疾手快”,若时间过短,外皮发白,豆腐会变酸;若火候过大,则外皮迅速发黑,豆腐会有苦味。

探秘食臭文化:从古代到现代的独特美食之旅

折耳根。(图/彭苇航 摄,已获得授权)

川渝地区的凉菜因为有着秘制红油,折耳根经过盐渍后变得爽脆可口,腥味也变得非常淡,入口全是麻辣的香味,还有清脆的口感,甚至还有一点点回甜,一口一小根好不过瘾;与其他地方不同,贵州人吃鱼腥草不吃叶,专爱吃它的根,也就是“折耳根”。甚至贵州本土的奶制品企业还推出了折耳根味酸奶。

作为云南的好邻居,广西也有自身的食臭精髓。如果外地人去了广西,说广西到哪里都飘着臭臭的味道,那味道的始作俑者便是广西酸笋。《舌尖上的中国》曾介绍过柳州酸笋的制作方法,选取个大肉靓的大头甜笋,辅以专门从山上引来的山泉水,再用大瓦缸腌制,浸泡半月左右即成。腌制的酸笋色泽发暗,味道发臭,接受不了的人甚至把腌制酸笋形容为下水道味儿,但它却是广西人的灵魂——无论是臭得“出圈”的螺蛳粉,还是广西人家家户户都会做的一碗酸笋鸭,有多少人厌恶它们的“臭气熏天”,就有多少人爱它的“酸辣烫鲜香”。

刚才说的臭菜,几乎属蔬菜与豆制品之列。而安徽臭鳜鱼,则将古时的臭鱼传统发扬光大。新安江的肥美鳜鱼活杀,留下残留的血渍和肌肉细胞,抹上盐,叠在樟木桶里,微生物的发酵由此开始。腌好的鳜鱼散发着令人难以忘却的臭味,安徽人把臭鳜鱼施以浓油赤酱的手法,得到一种“异香”:这种气味让一半人掩面而逃,另一半人则认为是人间至味、下饭神器。

如果你认为食臭是南方人的专长,那你就低估北方人民的食臭能力了。老北京豆汁儿、东北人家过年必备硬菜“溜肥肠”、西北人民钟爱的葫芦头泡馍(肥肠泡馍)表示分分钟给你上一课。北方人民对臭食的钟爱程度毫不逊于东南与西南,只不过地域不如长江中下游、云贵川那般集中罢了。

探秘食臭文化:从古代到现代的独特美食之旅

臭豆腐。(图/《中国农资秀》)

本文详细介绍了中国食臭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各地特色臭食。从古代文献记载的臭食故事,到现代南北各地丰富多样的臭食种类,如宁绍的“三臭”、长沙臭干子、建水烧豆腐、广西酸笋、安徽臭鳜鱼以及北方的豆汁儿等,展现了臭食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独特魅力和广泛影响力,反映了不同地域的饮食特色和人们对美食的多元追求。

原创文章,作者:Lamber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5335.html

(0)
LambertLambert
上一篇 2025-03-26
下一篇 2025-03-2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