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4468米的医疗奇迹:黄雄援藏一年的非凡成果,萨迦医疗变革:援藏医生黄雄的365天坚守

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外科援藏医生黄雄在萨迦县医院的援藏医疗工作。在即将结束援藏工作时,他成功诊断并治疗了一名结肠癌患者,完成萨迦县医院首例胃肠癌根治术,还带来了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同时,他在援藏期间缔造了诸多“首次”,推动萨迦县医疗水平的提升。

在萨迦,三月的风依旧带着刺骨的寒冷,空气也格外干燥。此时,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外科的援藏医生黄雄,他的医疗援助工作已悄然进入了收尾阶段。

清晨八点半,黄雄像往常一样,身着整洁的白大褂,准时出现在萨迦县医院外科病房。在过去的三百多个日日夜夜里,他每天都会这样开始查房工作,仔细询问每一位患者的病情,认真安排当天的手术日程。就在诊疗的间隙,他注意到了一位特殊的患者。这位患者因贫血待查,需要进行胃肠镜检查。谁也没想到,这个看似普通的病例,即将在高原医疗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医院的内镜室里,黄雄指导本地医生进行操作。然而,他发现患者的肠道准备情况并不理想,肠道内有大量残留的粪便,这无疑大大增加了检查的难度。于是,他接过内镜,亲自进行检查。最终,在升结肠处,他发现了一个几乎占满肠腔的肿瘤。黄雄凝视着屏幕,沉吟道:“这是典型的结肠癌形态。”虽然病理确诊还需要一些时间,但凭借着二十年丰富的临床经验,他心里已经有了答案。令人感动的是,患者家属对这支年轻的援藏医疗团队充满了信任,毅然决定在当地进行手术。

这场手术意义非凡,它不仅仅是萨迦县医院首例胃肠癌根治术,更是规范化肿瘤诊疗体系的一次重要实践。患者面临着重度贫血与低白蛋白血症的双重难题,这对医疗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不过,医疗队迅速启动了应急预案。同样来自徐汇区的援藏院长王洋亲自协调血站,经过一番努力,连夜调来了两单位红细胞。药械科也特批加急采购了吻合器械,CT室为患者开辟了增强扫描的绿色通道。在多部门的紧密联动下,从确诊到手术仅仅用了48小时。

海拔4468米的医疗奇迹:黄雄援藏一年的非凡成果,萨迦医疗变革:援藏医生黄雄的365天坚守

手术室内,无影灯洒下明亮的光。黄雄采用的是开放手术,这样可以让本地医护人员更直观地学习解剖层次。在手术过程中,他一边操作,一边耐心讲解:“注意Toldt筋膜分离技巧”“淋巴清扫要遵循血管走行”。三个小时过去了,引流管被稳妥地放置好,手术顺利完成,而且术中失血不足50毫升。

术后第三天,一个好消息在整个病区传开了:患者的肠道功能奇迹般地恢复了。快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首次在海拔4468米的高原上绽放出光芒。精准的麻醉调控、微创的操作技术以及早期进食方案形成了强大的合力,彻底颠覆了藏族同胞“大手术必卧床月余”的传统认知。当病理报告显示淋巴结零转移时,黄雄特意召集全体外科医生,详细解读分期的意义。这个中期肠癌病例,成为了早诊早治的生动教材。

作为徐汇区援藏医疗队的核心成员,黄雄在这365天里创造了许多“首次”。他主持筹建的内镜中心,在运行首月就完成了百例无痛检查,他带教的藏族医生已经能够独立操作基础项目。他创新的“手术示教—模拟训练—临床督导”培养模式,让本地医护团队逐步掌握了胃肠肿瘤规范诊疗的全流程。更重要的是,随着化疗科同期落成,萨迦的百姓终于能够在自己的家乡完成肿瘤的全程管理。

春寒还未完全褪去的清晨,黄雄再次走过挂满哈达的医生办公室。墙上的藏历清楚地标注着他的归期,但他心里明白,那些已经能够独立开展二级手术的徒弟、诊疗台上新增的超声刀、电子病历里完善的手术模板……这些扎根本土的医疗火种,将会永远留在这片离太阳最近的净土。

援藏医生黄雄在萨迦县医院的援藏工作。他不仅成功完成了萨迦县首例胃肠癌根治术,引入快速康复外科理念,还在援藏期间创造了多个“首次”,推动了当地医疗水平的提升,留下了扎根本土的医疗火种,为萨迦县的医疗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原创文章,作者:煮酒氤氲,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5357.html

(0)
煮酒氤氲煮酒氤氲
上一篇 2025-03-26
下一篇 2025-03-2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