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标准修改单展开,详细介绍了新发布标准的类别,着重阐述了预包装食品标签标准中禁止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的原因及意义,还提及食品名称中配料或成分需标示含量这一规定。
在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公布了一批重要的食品安全相关内容,其中包括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以及9项标准修改单。这些标准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与公众在日常生活中的消费息息相关,像常见的乳制品、肉制品、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婴幼儿辅助食品、食品添加剂、消毒剂等都涵盖在内。
此次新发布的标准种类丰富多样,具体有食品标签标准2项、特殊膳食食品标准3项、食品产品标准4项、生产经营规范标准3项、食品相关产品标准1项、食品添加剂和食品营养强化剂质量规格标准8项、检验方法标准29项,另外还有《生乳》《灭菌乳》《食品中污染物限量》等9项标准修改单。
在众多新规定中,预包装食品标签标准的一项改动格外引人注目。如今,新的标准明确提出,不允许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特别强调。这一规定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在当下的食品市场中,很多食品企业巧妙地利用了消费者追求“天然”、对食品添加剂存在抵触心理的特点,频繁采用“不添加”“零添加”等声称来吸引消费者购买产品。
然而,“不添加”这种表述实际上只是对生产过程的一种描述,它与食品终产品中配料或成分的实际含量并不完全等同。就拿某款“果汁饮料”来说,其标签上醒目地写着“不添加蔗糖”,可蔗糖仅仅是“糖”这个大家族中的一员,而且果汁本身就含有大量的糖分。所以,这类产品所声称的“不添加蔗糖”,绝对不等于产品中不含有糖,这种宣传方式很容易误导公众。
还有一些含糖饮料会使用“不添加甜味剂”的声称来吸引消费者,这就造成了消费者认为产品中没有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误解。更有甚者,有些产品会声称不添加某单一品种的食品添加剂,比如不添加某一种甜味剂,但实际上却使用了其他甜味剂作为代替,这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正确认知。
禁止预包装食品使用“零添加”“不添加”等用语,其目的是为了让消费者能够正确了解食品标签信息,从而更加科学、更加自主地选择食品。这样可以避免消费者盲目关注这些宣传用语,而忽略了产品的真实属性,进而降低对食品安全和健康造成潜在风险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根据新标准的要求,食品名称中提及的配料或成分,需要在食品标签里标示含量。例如,燕窝月饼就必须标示燕窝的含量。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标准中心主任朱蕾表示,新标准强化了定量标示要求,这主要是为了规范行业乱象,引导消费者形成正确的消费认知。
本文介绍了3月27日国家公布的食品安全新标准及修改单,涵盖多类标准。重点强调预包装食品标签禁止“不添加”“零添加”宣传,因这类表述易误导消费者,新标准旨在让消费者科学选食,还要求食品名称提及的配料标示含量,以规范行业、引导正确消费认知。
原创文章,作者:mauree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6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