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知识付费行业人士李一舟,探讨其付费课程兴起原因、复出直播后的质疑情况,以及分析其选择视频号作为新战场的原因,同时对视频号的平台发展现状和未来政策走向进行了观察。
在当下这个时代,大众的知识焦虑情绪再度弥漫开来。一位深耕知识付费行业的人士向界面新闻分析指出,这种知识焦虑的出现,为众多付费课程提供了发展的契机。李一舟所推出的付费课程,频繁使用“创业”“不打工”等极具吸引力的关键词来招揽用户。这类课程的兴起,实际上只是当下知识付费市场再度走红的一个典型缩影。据界面新闻的观察,近一周以来,李一舟在视频号的直播热度呈现出起伏不定的态势。例如在3月26日晚间8点左右,其直播间的场观人数大约在1000人左右,而在此之前,直播间也曾有过3万场观的高人气表现。
事实上,包括抖音、视频号在内的主流内容平台,近期都针对AI课程展开了一系列的整治行动。李一舟为了避开可能存在的风险,此前特意在直播间里打出了“不售卖AI课程”的标识。回顾去年2月,李一舟曾陷入“侵权”“割韭菜”等舆论风波之中,其个人视频号被禁止关注,名下的AI课程也全部下架。
目前,李一舟并没有重启个人号,而是启用了“李一舟AI”的账号在视频号上发布短视频和进行直播;在抖音平台上,同步这些内容的账号则是“李一舟的商业思维”。
3月26日晚间,李一舟在视频号开启了直播。然而,在他复出直播之后,质疑声也随之再度出现。一些用户在评论区直接打出“退钱”的文字表达不满;还有购买了新课程的用户在社交媒体上反馈称,新课的水平甚至比不上B站的免费教程,课程设置过于简单,缺乏实质性的内容。
早在2024年2月,李一舟就因为课程的质量和盗版问题引发了众多质疑。当时他开设的AI课程由于广告内容过多、质量不高,被用户要求退款,后期还引发了“助教解散群聊”“挪用绘图模型”等一系列争端。界面新闻注意到,如今在李一舟目前设置的“流量变现课”的介绍中,特意标注了一条“该课程为虚拟服务内容,购买成功后概不退款”的信息。
视频号成为IP发展的温床?
在发现李一舟AI在视频号开播之后,一位内容行业人士向界面新闻表达了自己的意外之情,发出了“居然还能播?”的感慨。
的确,对于一个与众多负面标签紧密绑定的IP,视频号似乎对李一舟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容忍度。从账号属性和平台发展现状来看,IP账号和视频号之间的关系确实值得深入探究。
IP账号选择加入视频号,最直接的原因无疑是看中了其流量红利。友望数据显示,2024年视频号的活跃达人数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并且在下半年增速加快。其中,一线/新一线/二三线用户占比达到了72%,下沉市场用户有所减少,平台用户的整体消费能力得到了提升。
一位内容机构视频号业务负责人告诉界面新闻,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视频号团队就密集拜访各类MCN和内容公司,这充分显示出平台在商业化方面的决心。他认为,现在的视频号类似于抖音五六年前的早期发展阶段,具备明显的流量优势,其后续的发展情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平台对于商业化的态度。
除此之外,“李一舟”们选择把视频号作为新战场,本质上也是因为这一平台的生态存在着独特的差异。果集数据分析师向一告诉界面新闻,IP变现的关键在于私域,而在私域概念方面,没有任何一个平台能够与微信相抗衡。在很多情况下,私域甚至就等同于微信群、企业微信等概念,而视频号可以直接与微信打通,这为IP账号的私域运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值得一提的是,哪怕是现在势头正盛的抖音、小红书和曾经风靡一时的知乎,在早期开放IP账号发展时,运营导向也都围绕着私域展开。向一指出,但这些平台往往在私域运营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最终还是需要将流量导流到微信。上述知识付费行业人士称,目前抖音是他们获取公域流量的重要来源,但微信作为社群运营的载体同样十分重要,甚至能够贡献更高的用户价值。
视频号数据分析平台百准CEO龚海翰也向界面新闻表示,目前视频号的内容治理颗粒度还不够细致、打击力度还不够严格,但从长远来看,很多处于灰色地带的内容往后都会受到治理。例如在近期,视频号就开启了一项内容整治行动,很多通过虚构活动、恶意炒作等营销手段获取人气、关注、诱导用户下单的行为,都将被判定为不正当营销。
伴随视频号的进一步增长,更多细化的政策也会不断出台并加码。届时,那些试图野蛮生长的生意人可操作的空间必然会被压缩,更多类似“李一舟”这样的IP将更难轻易撬动用户的钱包。
本文围绕李一舟的付费课程及直播情况展开,指出其课程虽借知识焦虑兴起但质量遭质疑,同时分析了他选择视频号的原因是流量红利和生态差异。不过,随着视频号的发展和政策细化,未来这类存在争议的IP发展空间可能会被压缩。
原创文章,作者:江月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6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