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中核武汉核电运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多款核工业特种机器人,介绍了它们的功能、特点以及研发情况,展现了这些机器人在确保核电站安全运行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核电领域,如何保障核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近日,中核武汉核电运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带来了令人眼前一亮的解决方案——多款核工业特种机器人震撼登场,这些机器人形态各异,有在地上灵活奔跑的,有能在水里自在游动的,还有可在墙壁上攀爬的,着实让人惊叹不已。
这是核电取水涵管清淤机器人作业效果图。(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记者现场目睹了研发人员的操作过程。当研发人员打开电脑操作界面后,一台外形酷似小型坦克的核工业智能巡检机器人迅速做出反应。它自动抬升检测设备,宛如一位训练有素的“小战士”,在指定区域内灵活自如地穿梭。这得益于机器人顶部那如同“眼睛”般的先进设备,它能够高效地实现数据采集,并将采集到的数据实时上传至云端。
对于这款智能巡检机器人的作用,相关负责人肖可介绍道:“机器人具备独特的优势,它能够到达工作人员难以抵达的地方,为核电设备进行日常的‘体检’。通过数据采集、图像识别、大数据分析和AI诊断等先进技术,机器人可以有效降低人工作业可能出现的失误风险,极大地提升巡检效率。”
中核武汉一直致力于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坚定不移地朝着自主化的目标迈进。围绕核设施辐照、空间狭小、水下等特殊环境,中核武汉以核工业特种机器人技术研究为核心,开展了一系列的研发工作。经过不懈努力,陆续研制出40余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种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成功填补了多项关键技术空白。目前,这些相关产品已经在国内各大电厂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
团队历时两年,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成功研发水下高精度线激光三维扫描仪。(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其中,核电取水涵管清淤机器人是针对核电站冷源取水涵管内壁海洋生物清理需求专门研制的。它通过清理机器人和收集机器人的多机协同作业模式,实现了在密闭空间复杂环境下机器人代替人工作业的目标。
肖可进一步解释说:“在狭窄密闭空间的环境中,清理作业对机器人的要求极高,尤其是壁面接触柔顺度、路径保持等方面。这款机器人适用于核电站5米到6.8米直径的涵管,它将原来需要10天才能完成的人工作业,缩短为仅需4天的机器人自动化作业。而且,它能够全面覆盖之前人工无法清理到的区域,大大提高了作业质量和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该团队正在研发的高水位堵板拆装机器人也取得了重大突破。这款机器人突破了作业精度补偿和智能控制等多项核心技术,实现了在核电站蒸发器一次侧水室的辐照环境受限空间下,以高精度作业的机器人替代人工操作。
高水位堵板拆装机器人作业中。(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肖可形象地描述这款机器人的作业过程:“机器人作业时,就好像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凭借着小巧的身形,把一块大金属盘准确无误地安装到指定的位置。在作业过程中,它既不能撞到周围的环境,又要保证操作既精准又稳定。该项工作对于保证核电站运维阶段的边界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核武汉核电运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多款核工业特种机器人,包括核工业智能巡检机器人、核电取水涵管清淤机器人、高水位堵板拆装机器人等。这些机器人具备多种功能,能在特殊环境下作业,有效降低人工作业风险,提高作业效率和质量。中核武汉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上取得了显著成果,实现了自主化,相关产品已在国内电厂推广,对保障核电站安全运行意义重大。
原创文章,作者:煮酒氤氲,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7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