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流脑展开,通过福建宁德吴先生误把流脑当感冒,硬撑3天后被送进ICU的案例引入,详细介绍了流脑的发病情况、定义、传播途径、症状、预防措施等内容,提醒人们在冬春季节要警惕流脑,及时发现和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很多人第一反应会觉得这不过是一场小感冒。然而,有一种传染病,它的早期症状与普通感冒极为相似,可一旦错过早期治疗机会,后果可能会非常严重,它就是流脑。
以为是小感冒男子硬撑3天后被送进ICU
福建宁德49岁的吴先生怎么也没想到,一场看似普通的感冒会让他与死神擦肩而过。近日,吴先生突发持续高热、炸裂式头痛、喷射状呕吐。起初,他并未在意,单纯以为这只是小感冒。可谁能料到,短短三天后,他就陷入了深度昏迷。家属发现情况不对,立即将他送往医院。
当吴先生被送到医院时,情况已经十分危急,他呼吸急促,瞳孔对光反射几乎消失。随后,他被紧急转入ICU进行救治。
监测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70%的流脑病例年龄主要在18岁以下,尤其以6个月至2岁时期的婴幼儿风险最高。在学校中,青少年感染流脑甚至死亡的情况也屡屡发生。流脑起病急、进展快,极易导致死亡,其病死率超过10%。而且,约20%的流脑患者即使治愈后也会留有严重的肢体和组织的伤残。
流脑的典型症状为发热、头痛、呕吐和皮肤出血。由于早期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许多人容易忽视,从而导致延误治疗。
什么是流脑?
流脑的全称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它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属于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中的乙类传染病。脑膜炎奈瑟菌根据荚膜多糖抗原的不同分为A、B、C、Y、W135等12个血清群,血清群间没有持久的交叉免疫。在我国,冬春季节是流脑的发病高峰,但全年均可出现散发病例。
人群对于流脑普遍易感。其中,5岁以下儿童是流脑的好发人群,尤其是6个月到2岁的婴幼儿发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由于集体学习和生活的特性,学校及幼儿园是流脑高发地点。
流脑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流脑主要是通过咳嗽、打喷嚏等动作产生的呼吸道飞沫进行传播的。因为病原体的外界生存能力较弱,所以间接传播的机会很少。不过,密切接触,比如同睡、拥抱、亲吻、哺乳等,容易导致2岁以下婴幼儿发病。
流脑有哪些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流脑的早期症状与普通感冒类似,很容易混淆和漏诊,进而耽误治疗。
早期症状(类似感冒)
发热:突然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
头痛:剧烈且持续的头痛,普通止痛药难以缓解。
乏力:全身无力、肌肉酸痛。
咽痛:喉咙疼痛,可能伴有咳嗽。
典型症状(病情加重)
随着病情发展,流脑的典型症状逐渐显现,这表明病情在加重:
剧烈头痛:头痛加剧,常伴有恶心、呕吐。
颈项强直:脖子僵硬,低头时疼痛明显。
皮肤瘀点/瘀斑:皮肤上出现红色或紫色的瘀点、瘀斑,按压不褪色。
畏光:对光线敏感,眼睛难以睁开。
意识障碍:精神萎靡、嗜睡,严重时可能出现昏迷。
抽搐:部分患者会出现全身或局部性抽搐。
少数患者起病急骤、病情变化迅速、病势凶险,如不及时治疗,可于24小时内危及生命,病死率高!
如何预防流脑?
通过接种疫苗,我国流脑发病率已降至较低水平。流脑的传染性比流感弱得多,我们可以通过接种疫苗,保持空气流通,必要时预防性服药等方式,有效防控流脑。
具体预防措施如下:
一是按预防接种人员提示,及时接种流脑疫苗。
二是尽量不带儿童到拥挤的环境,尤其是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
三是勤洗手,咳嗽、打喷嚏时应遮住口鼻。
四是均衡饮食,避免吸烟,适度运动,充足睡眠,以增强抵抗力。
五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冬季也应定时开窗通风。
六是密切接触过流脑患者的人,应按医务人员建议进行预防性服药。
流脑病情凶险,但如果能早期发现和治疗,可显著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在冬春季节
一旦出现高热、头痛
之后出现呕吐、皮肤大面积瘀点/瘀斑
甚至意识混乱、嗜睡、昏迷等症状
尽快就医 切勿拖延!
本文通过吴先生的案例引出流脑这一传染病,介绍了流脑的发病情况、定义、传播途径、症状和预防措施等。强调流脑早期症状与感冒相似易被忽视,病情凶险但可防可治。提醒人们在冬春高发季要警惕流脑,及时发现症状并就医,同时做好预防工作,降低感染风险。
原创文章,作者:mauree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8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