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人形机器人创业者:从幕后走向台前的科技新贵 张正涛谈人形机器人:热度背后的机遇与风险

本文围绕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北京商报记者对灵宝CASBOT创始人张正涛的专访展开。讲述了张正涛与机器人的缘分、灵宝CASBOT的发展历程、产品情况、商业化路径,还探讨了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内容。

编者按:当下,人形机器人的热度持续攀升,这使得那些在幕后默默耕耘的企业创始人也不由自主地被推到了台前。这些科技新贵们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广泛关注。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北京商报记者特意专访了三位来自行业一线的关键人物。在此次访谈中,一方面,站在行业内部的视角,围绕产业拐点、商业化逻辑、量产时间表等核心问题,试图为无数好奇的旁观者解开心中的疑惑;另一方面,从行业外部着眼,聚焦科技、流量、创业等方面,探寻科技与大众第一次如此“亲密互动”究竟意味着什么,会带来怎样的改变,又能创造出何种新的可能。

探秘人形机器人创业者:从幕后走向台前的科技新贵 张正涛谈人形机器人:热度背后的机遇与风险

张正涛(右)接受北京商报记者专访(张笑嫣/摄)

尽管人形机器人的热闹景象才刚刚拉开帷幕,但北京中科慧灵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灵宝CASBOT”)的创始人兼董事长张正涛与机器人的缘分,却早在机器人还未“火”起来的时候就已结下。

回溯到2015年,张正涛便萌生了将机器人产业化的想法。2016年,他从光学智能检测领域切入工业场景。到了2023年8月,灵宝CASBOT正式成立。而这一切的缘起,要追溯到一个乒乓球机器人项目。

2011年,科技部启动了乒乓球机器人项目,张正涛所在的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团队成为第一批参与其中的团队。他们花费了三年的时间,悉心教导机器人打乒乓球,最终,机器人至少能够与人对打200多个回合。

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北京商报记者与张正涛深入聊起了这段经历,以及这段经历对灵宝CASBOT发展路径产生的深远影响。

张正涛形象地比喻道:“灵宝CASBOT就像是一个技术篮子,把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所有重大的成果都放到了里面。”正因为如此,成立还不到两年的灵宝CASBOT已经拥有了多款人形机器人,并且顺利进入了产品交付阶段。

灵宝CASBOT SE作为早期产品,具备多种多样的能力。而灵宝CASBOT 01(昵称“星期三”)可能是目前最高的人形机器人,属于大力士类型,还能够基于不同的需求进行二次开发。

张正涛有着清晰的商业化规划:“我们的计划是先专注于工业领域,再拓展到家庭领域;先在半结构化环境中发展,再向泛化的环境迈进。”客户越来越开放的心态,为灵宝CASBOT提供了更多的解决方案。倘若当下无法完全依赖自主决策,也可以利用传统方式来提高成功率。虽然人形机器人的高流量带来了一定的宽容度,但张正涛认为,将这份热度转化为对核心技术的耐心投入才更为重要。

Q:本次中关村论坛,灵宝CASBOT的机器人承担了迎宾、主持等工作,下一阶段将参与什么重要项目?

A:灵宝CASBOT SE会在4月中旬参与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我们准备了两台机器人参赛。不同的比赛对机器人的能力考查各有侧重,有的着重考查操作能力,有的关注竞速能力,还有的对交互能力有要求,比如要做到延迟小、声音更流畅等。而半程马拉松赛的核心考查点在于机器人的行进速度,检验的是机器人本体的稳定性以及行动的稳定性。我们秉持的原则是,参赛的机器人不会为了提高某一项能力而裁减另一项功能。因为如果将某一项功能做到极致,可能会使另一个应用受到限制。我们希望我们的机器人能像人一样,在各个场合都展现出良好的综合能力,所以不会对参赛的机器人进行改造。

Q:当下人形机器人还处于相对早期的阶段,现在受到的高关注对行业发展是好是坏?

A:目前人形机器人产业的高关注度可谓是一把双刃剑。2024年国内人形机器人融资额超过200亿元,各大投资机构为行业注入了资金活力,有力地推动了人形机器人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同时,多项政策的出台,为行业提供了明确的研发导向和场景落地支持。公众的关注能够提升社会对人形机器人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促进市场需求的增长。媒体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也有助于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这个行业,形成良性循环。

然而,人形机器人行业也需要警惕泡沫化风险。社会各界过高的期望值可能导致短期内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或者引发过度炒作等问题。只有将热度转化为对核心技术的耐心投入,才能避免重蹈其他行业“概念炒作 - 泡沫破裂”的覆辙,推动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明星”迈向“产业支柱”。

Q:2024年你提到机器人行业开始迈向“智能 + 物理”深度融合的全新阶段,具体在工业场景,这种融合将带来什么变化?客户对这种变化有怎样的反应?

A:以质检工作为例,人眼可以从各种角度检查鼠标、笔记本、茶杯等各种物品,但机器却存在局限性,它可能能够检查鼠标,但不一定会检查笔记本,而且也没有人手那么灵活。反过来,人从事这项工作特别费眼,尤其是检查玻璃等物品时。在“智能 + 物理”深度融合阶段,灵巧手像人的手一样灵活,这是物理部分。机器人会具有很强的泛化能力,能够很快学会多种产品质检的操作方式,同时把数据传给工厂的大脑,再与灵巧手进行硬件结合。这种深度融合在工业领域的影响力巨大,比如机器人可以在2 - 3小时学会做一种型号产品的质检。

从年前开始,很多细分领域的世界级制造业企业主动前来洽谈合作。有一家企业梳理出了从易到难11个场景,以开放的心态让我们去尝试。现在整个行业都在寻求类似的合作方式。基本上我们的机器人可以每2 - 3个月进行一次技术迭代,这个迭代包括硬件、软件,以及一定程度上的场景结合。

Q:现在大厂都在加大AI布局投入,切入具身智能的也不少,作为创业公司会感受到压力吗?

A:大厂入局对我们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大厂在算力、资金和生态整合上具有明显优势,比如谷歌、英伟达通过开源平台降低行业技术门槛,加速了产业链的成熟;另一方面,具身智能领域还没有形成垄断格局,创业公司凭借在垂直场景的深耕和技术差异化是有突围机会的。国家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的支持也为创业公司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尽管面临激烈竞争,但我们会通过差异化竞争策略,找到属于自己的市场定位和发展路径。

本文通过对灵宝CASBOT创始人张正涛的专访,展现了张正涛与机器人的深厚渊源以及灵宝CASBOT的发展成果与规划。同时,深入探讨了人形机器人行业当前的发展现状,指出其既面临着高关注度带来的机遇,也存在泡沫化风险,强调核心技术投入的重要性。还提及了“智能 + 物理”融合在工业场景的应用及市场反馈,以及创业公司在大厂竞争下的应对策略。

原创文章,作者:煮酒氤氲,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8416.html

(0)
煮酒氤氲煮酒氤氲
上一篇 2025-03-31
下一篇 2025-03-3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