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香港恒基兆业地产创办人李兆基展开,介绍了他从出生、创业到建立地产王国的历程,分析了他获取优质地皮的方法,讲述了他与李嘉诚等地产商的合作与纷争,还提及他的投资理念和财富观,最后在他辞世时引发对他和香港地产界的思考。
在香港地产界,有两位传奇人物,他们同样年届 97 岁。一位是李兆基,一生叱咤风云,退休后安享了 6 年的宁静时光,离世时无牵无挂;而另一位李嘉诚,此刻却仿佛陷入困境,如履薄冰。
3 月 17 日,一则令人惋惜的消息传来。香港恒基兆业地产发布讣告,集团创办人李兆基于当日在家人的陪伴下安详辞世,享年 97 岁。至此,又一位“地产天王”的传奇一生画上了句号。
01 从顺德神童到香港地产新秀
1928 年 2 月 20 日,李兆基出生在广东顺德大良,在家中排行第四,这也是日后大家习惯称他为“四叔”的原因。他的父亲李介甫是一位商人,在当地经营着一家金铺和一家银号,从事黄金和汇兑生意。江湖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李兆基 6 岁时就被父亲送进自家金铺学习做生意,12 岁时就已经熟练掌握了看金、化金、熔金的技术,是顺德当地无人不知的神童。
1948 年,兜里仅有 1000 块的李兆基,孤身一人来到香港闯荡。初到香港,他在中环文咸东街的金铺做交易员。凭借着精准的眼光,他通过黄金买卖和汇兑生意,很快就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作为曾经的全球华人首富,李兆基有许多关于财富的金句。其中,他多次向年轻人提及的“第一桶金论”尤为著名。例如,2008 年 2 月,在复旦大学为其举行的名誉博士颁授仪式上,他就建议台下的青年学子,要努力积攒人生的第一桶金,这样才能以钱生钱。
20 世纪 50 年代,香港经济开始蓬勃发展,人口的膨胀带来了旺盛的房屋需求。1953 年 12 月 25 日石硖尾木屋区发生大火,1962 年 8 月底超强台风温黛袭击香港,无数人的家园被毁,这使得香港的房屋需求有增无减。对于香港本土的地产发展商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绝佳的发展机遇。
赚到人生第一桶金的李兆基,在 1958 年与郭得胜、冯景禧等人创立了永业企业公司,开始涉足地产生意。1963 年,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成立,公司名称中的“新”字取自冯景禧的“新禧公司”,“鸿”字来源于郭得胜的“鸿昌行”,“基”字则取自李兆基之名,三人也因此被称为“三剑侠”。
1972 年,新鸿基地产在香港上市,之后“三剑侠”各自独立发展。分手后,李兆基与人合资创立的永泰建业有限公司,也在同年上市。
香港地域狭小,经过多年发展,可供建设优质楼盘的地块本就不多,因此各大地产商会通过各种手段间接收购优质地皮。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李兆基就开始在市场上收购香港油麻地小轮有限公司的股份,他看中的是船厂的地皮以及码头上盖的土地发展权。成功收购小轮公司控股权后,他将其改名为“香港小轮”。
李兆基收购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的过程颇具戏剧性。1975 年,市场传闻港灯及怡和正在恶意收购中华煤气,为避免公司落入外资之手,时任煤气公司董事局主席利铭泽邀请李兆基入局,最终成功狙击对手。之后,李兆基又在市场上收购了更多的中华煤气股份,成为该公司的控股股东。
1981 年,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即股民口中的“恒地”)在香港上市,7 年后又全面收购了永泰建业,并将其改名为“恒基兆业发展有限公司”(即股民口中的“恒发”)。这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操作,不仅为李兆基的主业公司带来了稳定的现金流,还让恒地间接持有了大量的优质地皮。如今位于九龙油尖旺区的楼盘“港湾豪庭”就是在香港船厂的地皮上建成的,而位于土瓜湾的楼盘“翔龙湾”原本就是中华煤气厂的用地。
凭借这些努力,李兆基全面建立了属于自己家族的地产王国,登上了“香港十大富豪榜”,并于 1996 年在《福布斯》富豪榜上成为华人首富、亚洲首富,在世界富豪榜上排名第四位。
02 独特的拿地之道与“相爱相杀”的同行
后人在复盘李兆基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时,认为他成功的关键在于总能拿到质优价廉的地皮。他获取优质地皮的方法之一,是凭借极具前瞻性的眼光,早早收购了香港新界大量的换地证书。当年,港府因资金短缺但又想尽快收回新界原居民的农地,于是以“乙种换地权益书”(Letter B)向农民分批收地,待政府有可建房屋土地集中拨付时才与村民交换。李兆基以较为便宜的价格,现金购入那些希望立即套现的村民的换地权益书。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港府决定开发新界市镇,李兆基购买的大量权益书变成了炙手可热的可发展地皮。
李兆基获取优质地皮的另一个法宝是收购黄金地带的旧楼,然后在旧地盖新楼。早年为了收购旧楼,除了面向香港本地,恒地还主动到在港留有物业的侨民移居地刊登广告寻找旧楼购买。不过,收购旧楼重建的过程极为艰辛复杂,只要有一个业主不肯卖楼,重建计划就可能全盘落空。但由于利润丰厚,恒基兆业对这种获取地皮的方法依然青睐有加。
李兆基的一生,与同龄的李嘉诚有着“相爱相杀”的关系。业界认为,李兆基掌舵的恒基地产是香港新市镇发展的重要推手。1976 年,恒基兆业邀请长江实业、新鸿基和新世界成立合资公司,一起以 2060 万港元投得“沙田第一城”项目。到 1997 年,该项目的总价值达到了 400 亿,投资回报率接近 2000 倍,堪称世界地产史上的一大手笔。这四家地产企业也由此崛起成为香港地产界的“四大天王”,而这也是“四大天王”唯一的一次合作项目。
1992 年,李兆基和李嘉诚又合作开发了香港中环半山豪宅嘉兆台项目。然而好景不长,1993 年李嘉诚欲联同外人收购美丽华酒店,但酒店持有者杨志云家族不愿意让公司改组,便将酒店卖给了杨志云生前好友李兆基。从此,二李之间结下了“梁子”。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长江实业、新鸿基、恒基兆业和新世界被公认为香港“四大地产商”,其背后对应的分别是以李嘉诚、郭得胜、李兆基和郑裕彤为首的香港“四大家族”。2013 年 1 月,一个香港小学生的作文在网络疯传。“李嘉诚,名副其实,香港就是李家的城。”该名小学生这样写道。这里的“李家”又何尝不是指李兆基家族呢?在李兆基去世的相关新闻报道下面,有一条留言特别显眼:李老走了,但“地产魔咒”还困着香港的年轻人……
郭得胜、郑裕彤早已去世,如今随着李兆基的离去,香港“四大家族”一代创始人只剩下李嘉诚一人。而李超人最近也因为抛售港口一事饱受非议,处于舆论的风暴之中。正所谓“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03 “亚洲股神”的投资智慧与财富观
自 2019 年 5 月 28 日宣布退休后,李兆基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这或许让很多港股散户感到遗憾。李兆基曾经被誉为“亚洲股神”“香港巴菲特”,关于投资,他有一套“一元变八元”的过三关理论:第一关是以一博二,第二关是以二博四,第三关是以四博八。
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他购买日本债券,使资金翻番。后来,他又将赚到的钱投资到在港上市的中国人寿、中国石油、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碧桂园等公司,随着这些中资企业股价大涨,李兆基又大赚了一笔。
李兆基对地产和股票投资都有独特的见解,并且很愿意在公开场合与大家分享,基本做到有问必答。例如,2004 年 11 月,他说:“现在钱放在银行,一分钱利息都没有。买楼起码都可以有点收益。”2006 年 5 月,他用带着顺德口音的广东白话安慰担心负资产的香港市民:“股票升,地产一定会起来的。历来都是这样,不用担心楼价会跌。”
李兆基曾公开表示,每只上市的新股票他都有兴趣,他是买新股最多的人。“现在只只(股票)都赚到笑,好过做地产。”他多次向媒体表示,有生之年,只要恒生指数升到 30000 点,他每年会捐 10 亿元做慈善公益,如果升到 40000 点,他更会捐出双倍款项。
李兆基说,他之所以愿意向大众分享股市投资心得,是希望大家都能有钱一起赚。但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他曾提醒股民在进行港股打新时要注意其中的“名人效应”。有些新股公司招股时喜欢用名人参与打新来做宣传,吸引更多散户认购。李兆基坦言,“名人效应”不可尽信,他有时也是“应酬式”地认购一些新股。
即使是“香港股神”也有看走眼的时候。2007 年底,李兆基曾经预言,恒指会重上 30000 点,但 2008 年金融风暴来袭。此后,李兆基决定不再做“股市评论员”,还请媒体不要叫他股神,不要再问他恒指走势。他说:“我是冒牌的,名牌的股神是巴菲特。”
作为超级富豪,李兆基有自己的财富观。在他看来,最幸福的是那些拥有几千万资产,能够做着自己得心应手的事,并且家庭幸福、暖意融融的人。今年 2 月底《福布斯》杂志刚刚公布的 2025 中国香港富豪榜显示,李兆基以 292 亿美元的身家(仅次于李嘉诚的 373 亿美元),稳居香港第二大富豪之位。
李兆基一生叱咤风云,退休后过了 6 年安稳日子,离世时无牵无挂;而同样 97 岁的李嘉诚,此刻却陷入困境。不知道当李嘉诚得知“四叔”去世消息的那一刻,心中是否会有一丝惘然若失。
本文详细讲述了香港地产传奇人物李兆基的一生,从他的出身、创业历程、获取地皮的独特方法,到与同行的关系、投资理念和财富观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介绍。李兆基的离世标志着香港地产界一个时代的结束,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香港地产现状和未来的思考,以及对他与李嘉诚等传奇人物的感慨。
原创文章,作者:煮酒氤氲,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