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一系列书籍的推荐介绍,涵盖虚构与非虚构多个类别。推荐人有李凌俊、傅小平、何晶、郑周明、袁欢。虚构类有《团圆酒》《玲珑塔》《猫舔过伤口》《众灵日》《灰蜜蜂》等,讲述了不同风格的故事,展现荆楚文化、孤独心境、社会话题、历史忧患等;非虚构类有《你为什么不离开我的生活?》《极北森林》《如何捉鼹鼠》《南太平洋的风》《如何阅读一棵树》,涉及母女关系、自然环境变化、捕鼹人故事、海岛生活、自然观察等内容。
本次书籍推荐人有李凌俊、傅小平、何晶、郑周明和袁欢。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风格各异的书籍世界。
首先是虚构类作品。
《团圆酒》
作者:舒飞廉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锣鼓喧天,爆竹如麻,北风正紧,雪大如席,我们回来了。”在人工智能时代席卷全球的当下,若家乡要对游子发出一次更为热烈盛大的召唤,那会是怎样的场景呢?在这部新作小说集中,舒飞廉以此开篇。作者巧妙地在文本中融入湖北方言、民间小调、楚剧唱腔等元素,构建出一个充满荆楚神韵的云梦泽世界。《团圆酒》的故事不只是属于上一代人,更贴合当下社会。从乡间的人情世故,到手机微信里的人情网络,每个人都为了一场新的团圆酒而努力。它道出了网络时代人与人之间对乡情联结的渴望,让方言文化和流行文化在书中实现了团圆共处。
《玲珑塔》
作者:苏枕书
出版社:明室Lucida|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玲珑塔”是一个寓意深刻的隐喻。塔中的人仿佛与世隔绝,得到庇佑,却又难以获得外界的理解。在苏枕书的笔下,塔中的人或是学术女性,或是昆曲旦角,或是零落甚至佚名的女性。她们在玲珑塔中穿行,却都深陷无尽的孤独。对于自身身处的学术圈,苏枕书有着独特且细致的观察。那里有一套既定的法则需要遵循,但被吞噬的热情甚至生命也屡见不鲜。她希望将这些呈现出来,内心的果决与柔软促使她精心编织典雅文字,而在这背后,是那些沉默却一直鼓噪着的灵魂在震颤。
《猫舔过伤口》
作者:[韩] 金惠珍
译者:山异
出版社:野spring·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是一个由三条线索交织而成的有关语言力量的故事。一个承受网络暴力的女心理咨询师,她用语言治疗他人,却也曾用语言伤人;一个遭遇校园霸凌的小学生,在忍无可忍的愤怒中开始抗争;一只受伤的流浪猫将这两人联系在一起,成为她们与生活和解的可能。这本小书呈现了平静日常生活下隐藏的沉重社会话题。阅读过程如同看一场电影,这种表现方式并不罕见,但金惠珍的厉害之处在于她的冷静与克制。正如她所说,社会需要更多等待的姿态,不要急于下判断。在作者温柔的叙述中,原本抱着“两人会不会复仇”的爽文心理逐渐被冲淡,我们也理解了选择沉默的理由,接受了“既没有胜利,也没有失败。时间仅仅像水一样流逝,与欢呼、嘲笑无关”的结局。不过,不管是治疗师的一封封信件,还是女孩愿意坐下分享她的秘密,至少她们都有了讲述和重建的勇气。
《众灵日》
作者:[荷兰] 塞斯·诺特博姆
译者:何静芝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热爱旅行且笔耕不辍的荷兰作家诺特博姆被媒体称为“20世纪的乡村说书人”。在其代表作《众灵日》中,主人公阿图尔和他一样,在柏林街头漫游,与一群古怪的朋友谈天说地。他们的谈话穿梭于过去和回忆之间,在历史和传统中流连忘返。他们沉溺于此,也受困于对欧洲文化和历史的忧患。小说的主线故事——被困在伤痛往事中的阿图尔在柏林的游历和情感经历,如同一条被大雪覆盖的小径,读者需奋力跋涉。而目力所及之处,是沿途由无数充满智性的叙事碎片构成的风景,让我们也沉入历史,成为过去的一部分。
《灰蜜蜂》
作者:[乌克兰] 安德烈·库尔科夫
译者:钟立、陈晓萍
出版社:理想国·云南人民出版社
在《灰蜜蜂》里,主人公谢尔盖伊奇带着蜂箱逃离战区,试图在克里米亚寻找新的生活,却发现自己依旧无法摆脱战争的阴影。他的这一旅程反映了流离失所者的困境,以及人们对“家”的复杂情感。他与曾经的死对头帕什卡被迫共处,在缺电少粮的环境中相互依存,甚至对饮蜂蜜伏特加,同时构成了一种黑色幽默式的生存状态。诚如有评论所言,小说融合了寓言与史诗的元素,既是个体命运的微观叙事,也是对乌克兰社会现实的宏观映射。作者用讽刺和超现实主义手法,以及简洁明快的叙述审视了现代人的困惑。
接下来是非虚构类作品。
《你为什么不离开我的生活?》
作者:[美] 薇薇安·戈尔尼克
译者:蒋慧
出版社:后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今年我四十五岁,我母亲七十七岁。她丧偶,我离异。我们并不相亲相爱,常常冲对方发火,但我们还是会一起散步。”作为非虚构大师,戈尔尼克的这本回忆录首次引进出版。即便写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如今仍魅力不减。她以激情的文字记录了普通母女的关系,对话尤为精彩。正如译者在译后记中写道:“明明是非虚构,却有着小说般的精妙结构。”普通母亲擅长扫兴、放不开对子女的干预,她不知如何表达自己;而普通女儿在旁人眼中是“新女性、自由女性和怪女人”,但在母女关系中,始终是那个没能实现母亲期待的普通女儿。“我是我母亲的女儿”这句话底层铺垫的是女性所共有的不安感。在嬉笑与争吵、伤心与幸福的时刻里,戈尔尼克始终没有放弃追问:到底要如何才能过上理想而正常的女性生活?相信读完这本书,你会爱上这位热爱生活、又充满韧性的作家。
《极北森林》
作者:[英]本·罗伦斯
译者:王晨
出版社:未读·海峡书局
在过去五十年里,全球北方森林一直在向北迁移。从2018年到2020年间,非虚构作家罗伦斯从自家后院的一棵欧洲红豆杉出发,穿越加拿大、西伯利亚、挪威、格陵兰岛和阿拉斯加,追踪六种能够经受高纬度严寒的特殊树种,探讨自然环境的巨大变化。这是一部充满冷冽空气和松针气味的作品,在罗伦斯充满诗意和文学性的叙述中,四季风景变换,以及人类与自然的羁绊,显得如此美妙。然而树木无言,它们见证着这个星球生态变迁的历史,作者也通过讲述发出了提问:当树木用年轮刻下一个个“求生剧本”时,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如何捉鼹鼠》
作者:[英] 马克·哈默
译者:王知夏
出版社:惊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在《柳林风声》里,鼹鼠有着良好形象,戴着一副大眼镜,文质彬彬,天真无邪。但在真实的自然界,在人类社会与自然交汇地带,鼹鼠却制造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闹剧。鼹鼠挖的地道使得各种交通要道变得脆弱,大量鼹鼠丘让农作物减产,或是损坏农业机械零件。于是,一种小众冷门的职业——捕鼹人诞生了。本书作者正是一位退休的捕鼹人,他分享了自己人生与鼹鼠之家纠缠不休的故事,充满了惊叹、遗憾和好奇。他从热衷于捕鼹到最终意识到这是一件悲伤的事情。如今,捕鼹人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人类通过升级农业技术逐渐摆脱了对鼹鼠的恐慌。但鼹鼠的故事正像一个微缩的人类故事,它们始终活跃在边缘地带,它们的困境宛如捕鼹人的存在迷思。作者最终意识到,“这一切都是自然规律,我们出生,长大,然后一点一点从这个世界退场。”
《南太平洋的风》
作者:胡子
出版社:99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南太平洋的风,是库克群岛的风。2015年硕士毕业后胡子被外派至这里工作。在这个陆地面积仅240平方公里,而海域面积达到了惊人的240万平方公里的地方,他看过绿海龟和珍稀海鸟的筑巢点,看过原始森林,感受岛上的四季如春,也感受到无边绿色之下的寂寞。他记录下卸鱼、出差等工作方面的事,也记录下在岛上生活的细节,更多是写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或许当人被抛置到远方的岛屿之中,那些平常难以看清的丝线脉缕才越加清晰明了,那些牢不可破的生存法则有了一条裂缝,显出那些真实而又复杂的人性本质。
《如何阅读一棵树》
作者:[英]特里斯坦·古利
译者:四木
出版社:青豆书坊·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这是一本由英国自然作家特里斯坦·古利所著的自然观察指南类书籍,旨在帮助读者通过细致观察树木的形态、结构、生长痕迹等,理解其背后的自然语言和生态故事。作者将树木描述为“时间的雕塑”,以融汇植物学、生态学、地理学甚至历史文化知识的光谱视角,对之加以深切凝视,意在鼓励读者摆脱“视而不见”的习惯,培养对自然的敏感性和好奇心。当我们读完这本书,我们或许会发现自己再也无法“普通地”看待一棵树了。
本文为读者推荐了多本精彩的虚构与非虚构书籍。虚构类作品涵盖了不同的题材和风格,展现了荆楚文化、孤独心境、社会话题、历史忧患等内容;非虚构类作品则涉及母女关系、自然环境变化、捕鼹人故事、海岛生活、自然观察等方面。这些书籍从不同角度为读者呈现了丰富多样的世界,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能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思考和感悟。
原创文章,作者:Lamber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10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