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改善型住宅建设展开,介绍了江苏省相关行业协会举办“改善型住宅大家谈”活动,众多人士为打造“好房子”建言献策。阐述了江苏在改善型住宅建设中以人为本、融入前沿技术、加强质量管控等多方面的举措及成果,还提及了对老旧房屋改造的思路。
今年,“好房子”一词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瞬间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话题。人们纷纷好奇,“好房子”究竟长什么模样?该如何去建造?又怎样才能让大家对“好房子”的美好期待真正落地实现呢?
4月1日,江苏省房地产业协会、江苏省勘察设计行业协会等7个行业协会联合主办了“改善型住宅大家谈”活动。在这场活动中,主管部门的相关领导、业内的专家学者以及企业代表们齐聚一堂,共同为打造“好房子”出谋划策。
把以人为本落到实处
活动现场,江苏7个行业协会共同发出改善型住宅建设倡议书。倡议书向开发、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以及建筑师、工程师等专业人士发出号召,倡导大家以“标准好、设计好、建造好、服务好”为目标,在建设不同户型、不同面积、不同价位的改善型住宅过程中,发挥带头示范作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推动“住有所居”向“住有优居”迈进。
当前,江苏省正瞄准“好房子”的目标,从政策制定、机制建设、标准确立到服务优化等多个方面发力,大力推进改善型住宅建设。据统计,目前全省13个设区市共上报在建改善型住宅项目208个,这些上市项目在市场上反响良好,首次开盘去化率普遍超过八成。
去年发布的《江苏省改善型住宅设计与建造导则》,以高标准描绘了“好房子”的具体模样。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绿色建筑与科技处处长蔡雨亭举例介绍,在健康舒适方面,《导则》明确提出建筑层高不低于3.1米,设有地暖、管道式新风或集中式中央空调系统的住宅层高不低于3.15米。适当调高住宅层高,有助于改善住宅的通风和采光条件,让居民居住得更加舒适。同时,《导则》还聚焦“一老一小”群体,提出要补齐居家养老、老年活动、医疗健康、托育服务、儿童活动等设施,鼓励大户型客厅挑空、加大阳台面积、设置家政室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首席总建筑师孟建民表示:“住宅的本质不仅仅是‘生活的容器’,更是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改善型住宅并非简单地扩大面积,而是要重新思考人与居住空间的关系,真正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住宅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他认为,江苏明确改善型住宅层高,提出灵活可变的空间布局、可持续改造的结构形式、适老适幼的功能设施等,都很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燕珉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前两天我参观了江苏的几个改善型住宅项目,发现无论是材料选用、环境打造,还是智能化应用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她认为,打造“好房子”,需要在精细化和人性化设计上多下功夫。她举例说,洗手间的镜箱里通常会有插座,放置着电动牙刷、吹风机等物品,但使用吹风机时发现柜门必须开着,最后收线时还得花费不少时间。她提出:“我们在设计时能不能多想想办法,让老百姓使用起来更加方便。这样的改动花费并不多,但关键是要有这种意识。”
将前沿技术融入住宅全生命周期
打造“好房子”,离不开精细的施工详图和精心的施工建造。江苏省通过确立标准、建立体系、强化科技应用,目前已评审发布两批共86项改善型住宅重点推广应用新产品。
孟建民认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住宅品质提升。新时代的改善型住宅建设不能再依赖传统的‘钢筋水泥堆砌’模式,而要将人工智能、健康人居、精益建造等前沿技术融入住宅的全生命周期。”同时,他还强调要以系统思维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激活供应链、赋能创新链、提升价值链,推动住宅产业向绿色化、数字化、高端化方向发展。
江苏省在高性能围护结构、智能建造、环境营造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许多先进技术在改善型住宅建设中得到了实际应用。开发、设计、施工等企业围绕“好房子”的建设目标,纷纷开展创新实践。
恒通建设集团副总经理顾宏才介绍,该公司应用高效能地源热泵系统、可再生清洁能源技术,打造的住宅小区没有热岛效应,建筑物外墙没有空调壁挂机,小区实现人车分流、绿树成荫,让业主能够享受安全、安静的健康生活。
(航拍正在建设的南京招商金陵序花园项目。陈俨摄)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董文俊认为:“以‘设计引领、科技赋能’推动改善型住宅建设,需要从内到外,从上到下,从硬件到软件进行全面提升。”他提出,“好房子”要营造“空间 + 精神 + 服务”的复合场,将住宅的物理空间与人、技术相结合,从单纯的建房子向打造生活、强化服务转变。他们设计的南京招商金陵序花园是江苏首批完成改善型住宅自评价的项目之一,通过全要素精细化设计,打造了12个维度的归家体验和落地场景,为住户提供了舒适的居住体验。
江苏省华建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碧桥表示:“‘好设计’引领好房子,‘好质量’建造好房子,‘好材料’适配好房子,‘产业链’支撑好房子。”他指出,渗漏和开裂、隔声差、串味是困扰群众安居的突出问题。该公司筑牢全过程施工质量管理理念,在施工中采用下水管道包裹隔音棉,运用装配式叠合板板带防漏浆工艺等创新技术与工艺,有效解决了安居痛点。
让“好房子”经得起时间检验
针对购房人最为关心的房屋质量问题,江苏省从规范管理、提升能力、创新模式等多个维度入手,引导监理单位发挥更大作用,加强质量管控。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建筑市场监管处处长汪志强介绍,该厅出台了全国首个聚焦改善型住宅的监理专项文件,指导监理单位系统掌握改善型住宅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要点,建立“监理主导 + 社会协同”治理机制,推动监理单位积极应用智能建造技术实现施工过程的动态监控,开创性推行可视化验收,确保产品质量的透明化和可追溯性。同时,通过开展“业主开放日”“业主预看房”等活动,引导业主共同监督施工质量,发现问题缺陷及时反馈给监理,督促整改,形成了透明高效的管理模式。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总工程师路宏伟介绍,近年来,江苏试点推进住宅工程质量信息公示,引入社会监督,为保障住宅品质增添了一道“防护网”。据统计,从2020年6月试点开始至今,全省累计有1435个商品住宅工程(其中1068个在建)、341个保障性安居工程(其中284个在建)及时公示了质量信息。今年,江苏力求实现住宅项目工程质量信息公示制度的全覆盖。
在将新房子建成“好房子”的同时,江苏省还致力于把“老房子”改造成“好房子”。蔡雨亭表示,相比新建改善型住宅,“老房子”在面积、层高等方面难以进行调整,但在装修改造时可以通过集成化设计、工业化建造等方式,在不影响房屋结构的前提下提升居住品质。以厨房为例,传统装修需要数周时间,而装配化装修1 - 2天即可完成。
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张鸿雁满怀期待地说:“‘好房子’应经得起时间检验,希望江苏在改善型住宅建设中,打造面向未来的百年住宅。”
本文详细介绍了江苏在改善型住宅建设方面的积极举措和显著成果。通过举办活动凝聚各方智慧,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明确建设标准,融入前沿技术提升住宅品质,加强质量管控确保房屋质量,同时兼顾老旧房屋改造。这些努力有助于推动“住有所居”向“住有优居”转变,为打造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房子”奠定了坚实基础。
原创文章,作者:煮酒氤氲,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10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