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工程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展开,先阐述了国家对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视,接着说明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作用及我国在此方面取得的进展,最后从聚焦市场需求出发,提出加强工程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举措。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清晰明确地提出,要“发挥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的辐射作用,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基于这样的政策导向,我们应当进一步加大工程技术人才自主培养的力度,持续提高工程师的社会地位,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才建功条件,从而加快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的卓越工程师队伍。
工程技术人才在科研体系中扮演着连接科学家与工匠的重要“桥梁”角色。他们能够巧妙地运用基础科学和工程科学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凭借各种专门技能,将设计、规划、决策等转化为具体的工艺流程、物质产品以及实施方案,是复杂工程路线的实际实现者。可以说,任何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要实现产业化,都离不开工程技术人才的有力支撑。
近年来,在中央精神的引领下,各地积极探索工程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新路径,并且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比如,上海市成立了由同济大学发起、10所高校共同参与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这一联合体整合了多所高校的资源,为培养卓越工程师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和更丰富的教学资源。而山东省则在全国率先实行专精特新企业职称申报“举荐制”,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只要经过企业董事长或技术团队带头人署名举荐,就可以直接申报高级职称。这一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工程技术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架桥、修路、建港、造车、建电站等重要工程科技领域,我国工程师的能力水平已经达到或超过发达国家同类人员的水平。像嫦娥六号、白鹤滩水电站、深中通道、拉林铁路等“大国重器”的背后,都能清晰地看到工程技术人才的身影,他们用智慧和汗水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望未来,我们要聚焦市场需求,做好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工作,进一步发挥工程技术人才的“桥梁”作用。深入挖掘各类科研成果的潜在价值,将实用性作为更加鲜明的人才政策导向,全面加强工程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一方面,我们要在评价体系中提高企业项目的权重,进一步发挥企业在工程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目前,部分高校存在闭门造车、把自己封闭于市场之外、不重视与企业合作的倾向。我们要扭转这种局面,提高人才评价中对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委托项目的认定。例如,可以探索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中由企业直接命题设置一批项目,由企业委托专家选拔中标单位,项目验收按企业要求进行评审。鼓励北京、上海、粤港澳等地区积极开展试点,探索出台企业清单,引导高校在考核中将清单企业委托任务视为国家级或省部级课题,以此提高高校与企业合作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要提高各类人才计划向企业工程技术人才倾斜的力度,更多地助力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领域,逐步提高各类人才专项计划中龙头企业引才名额,探索出台最低比例限制,同时提高企业推荐权限。支持企业以“即插即用”为目标,进一步聚焦拥有5年以上一线工作经历、处于职业上升期的工程技术人才。用好人才评价的“指挥棒”,建立以实际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允许工程技术人才以产品样机、装备原型、软件系统等常见工程产品为代表性成果参与支撑评审。对于在攻关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工程技术人才,根据任务完成情况,开启评审绿色通道。
本文围绕工程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展开论述,强调了其重要性及我国已取得的进展,针对未来提出聚焦市场需求加强建设的建议,包括提高企业项目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发挥企业在工程教育中的作用以及让人才计划向企业工程技术人才倾斜等,旨在推动我国工程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助力科研成果产业化和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
原创文章,作者:mauree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10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