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发力医养结合,破解失能失智老人养老难题

本文聚焦北京在解决失能失智老人养老难题方面的举措,详细介绍了北京部分养老院的医养结合情况,包括失智区的特殊设计、护理院的设置等,还阐述了北京医养结合机构的分布、基层医院转型以及人才培养计划等内容。

北京发力医养结合,破解失能失智老人养老难题

北京发力医养结合,破解失能失智老人养老难题

“现在总算能安心了。母亲在住进来前一周,在家中不慎摔倒,我在监控里看到,急得不知所措。”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的吴女士,在将母亲安顿进离家不远的养老院后,长舒了一口气。

对于众多像吴女士这样,没有兄弟姐妹且自身工作繁忙的家庭而言,照护失能或失智长辈成了生活中一道难以跨越的难关。今年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纷纷呼吁:“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难以满足当下需求,急需社会化力量介入,填补养老照护的需求缺口。”

为了有效解决这一“急难愁盼”的问题,近年来,北京积极动员政府和社会各方力量,大力深化医养融合发展。

失能失智老人得到精心照护

初春的中午,在北京康养集团昌平区敬老院内,“咚咚咚,咚咚咚……”一位老人一边急切地敲打着走廊尽头的磁吸大门,嘴里还不停念叨着“吃饭,吃饭”。

一旁的护理员赶忙上前,温柔地打开门说:“大爷,您别急,我带您去餐厅。”原本紧张的氛围瞬间缓和下来。

敬老院副院长关峰介绍道:“这个楼层是我们专设的失智区,为防止失智老人走失,楼层大门都安装了门禁,需刷卡才能进出。老人去餐厅时,也会有专门的护理员陪同。”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发现,失智区内的装修与普通养老区截然不同。地面上有醒目的动线标识;墙面上的图片和装饰充满复古气息,仿佛将人带回到上世纪70年代;活动室内还摆放着许多益智小游戏。关峰表示:“这些都是针对阿尔茨海默症老人近端记忆模糊、远端记忆清晰、突然无意识徘徊等症状专门设计的。既有助于锻炼老人大脑,又方便他们的日常生活。”

北京发力医养结合,破解失能失智老人养老难题

北京康养颐寿轩护理院区域,张煜摄。

除失智区外,这家养老院还设有专门的护理院,以满足院内老人看病的需求。北京康养颐寿轩护理院副院长吴学良介绍:“这幢楼的一层就是我们的护理院,去年底拿到营业执照,目前正在试运营。”护理院内根据需求设置了老年科、全科、康复科、临终关怀科和中医诊区,还配备了检验科、放射科、药房等满足基本看病需求的部门。

目前,护理院内有2位医生和6位护士,满编时可达8位医生和20位护士。这里共有98张备案床位,尚未“满员”。

吴学良说:“部分床位专门收治重症或有特殊照护需求的老人。我们会将他们安排在重症区,有专门的护士24小时值班照护,床位旁还配备了监护设备。”

北京发力医养结合,破解失能失智老人养老难题

北京康养昌平区敬老院内的数字化显示屏,张煜摄。

重症区一位老人的家属告诉记者:“我爸每2个小时就需要吸一次痰,我们要工作,实在照顾不过来。去年听说区里开设了医养结合的养老院,价格合适,床位也多,就赶紧让他住进来了。”

医养互驻机构近200家覆盖16区

在寸土寸金的北京,床位充足、医养结合且价格合理的敬老院只能在郊区找到吗?记者查阅北京市民政局和北京市卫健委官网发现,截至2024年,北京市具备医疗卫生机构资质和《养老机构设立许可证》的医养结合机构约有200家,覆盖了北京市所有区。

这天下午,在北京西城区康养·颐寿嘉园善果寺项目敬老院内,82岁的王奶奶和老伴像往常一样,结伴去敬老院旁边的宣武艺园遛弯。王奶奶说,住进来这一年身体好多了,很少生病。“这里有医疗点,和附近医院还有绿色通道,我们住着很放心。”

相比郊区的医养结合敬老院,北京市中心的诊疗区规模较小,通常只配备2至3名医生、1至2位药剂师及5至6名护士。但北京康养·颐寿嘉园善果寺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距离市中心的三甲医院近,转诊方便。”该敬老院已与回民医院、市二院建立了绿色通道,老人住院、转院、转诊都十分快捷。此外,敬老院附近的博爱医院、护国寺医院、广安门内医院、宣武医院等相关科室医务人员还会不定期来敬老院开展健康讲座和义诊。

去年底发布的《北京市养老机构行业发展报告》显示,老年人普遍倾向于就近选择养老机构,无论是城六区,还是近郊区或远郊区的老人,都更愿意留在本区域内的养老机构。因此,以社区为单位做好“医养互驻”显得尤为重要。

北京市卫健委有关人士介绍,除“医养结合”模式外,北京市自2022年起推进部分二级以下医院转型为老年护理中心,为衰弱、失能、失智老人、医院急性病后期或术后老人提供诊疗、日常照护、基础康复等服务。

截至2024年底,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等20家医院转型建设安宁疗护中心,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32家基层医疗机构转型建设老年护理中心,均通过验收。

此外,对于选择居家养老的失能、失智老人,家庭医生式的服务也为家庭照护老人提供了便利。目前,北京市共有近2800家医疗机构登记了上门巡诊、家庭病床服务方式,依托长护险等相关政策,可开展居家医疗护理服务,同时还能提供健康评估、体格检查、康复治疗、血尿便送检等服务。

让更多专业人员提供专业服务

为了更好地开展“医养结合”服务,2024年底,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医养实用人才培养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7年)》,计划到2027年,培养3000名市场急需的不同慢性病种的医养结合服务实用型人才。

期间,北京中医药医养协会、北京成人按摩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北京东城区高等中医药培训学校等机构,将联合组织临床护理、中医药、养老、照护领域专家,划定专业服务需求度高的慢性病种,开发理论课程和实践操作课程,开展培训工作,并在课程中融入康复、辅具使用、营养指导、心理精神支持等康养服务的必需知识与技能。

目前,首批20项中医药医养适宜技术及血管疾病(含高血压和冠心病)、脑卒中、肿瘤康复、糖尿病、摔倒与骨折等相关疾病为重点培训内容,已分批次、分场景、分类别地为保健按摩师、健康照护师(长期照护师)、养老护理员等职业人员开展培训。

已从业20年的关峰表示,北京当前的养老服务已进入2.0模式,即在“医养结合”模式下,通过更专业的从业人员为老年人提供各类更专业的服务,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随着各类政策的落实,以及高科技设备的助力,我们对未来10年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充满期待。”

本文围绕北京解决失能失智老人养老难题展开,介绍了北京在医养结合方面的多种举措。包括养老院设置失智区和护理院满足老人特殊需求,医养互驻机构覆盖全市各区,基层医院转型为老年护理中心,以及出台人才培养计划提升服务专业性等。这些举措共同构建了北京较为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了更多的养老选择和更好的服务保障,有望推动养老服务行业进一步发展。本文总结

原创文章,作者:星河,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11133.html

(0)
星河星河
上一篇 2025-04-04
下一篇 2025-04-0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