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毕淑敏新作昆仑约定,致敬戍边英雄燃动人心

著名作家毕淑敏在73岁时推出新作《昆仑约定》,此作品致敬戍边英雄。文章介绍了毕淑敏的从军经历、写作历程,阐述了她创作这部小说的初衷,还提及创作过程中的艰辛以及她对这部作品的期望。

在文学的广阔天地里,总有一些作家用他们的笔触和情怀,为我们带来深刻的感动与启迪。著名作家毕淑敏便是其中之一。如今,已至古稀之年的她,完成了人生中第6部长篇小说的创作,并在73岁这一年,推出了一部向戍边英雄致敬的新作——《昆仑约定》。

毕淑敏的人生经历丰富而传奇。她不满17岁时便毅然入伍,在祖国的边疆地区度过了11年的军旅时光。在那段岁月里,她先后担任过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等职务。少女时代的她,不仅见识到了祖国疆域的广袤无垠,更亲身经历了“8个月吃不到青菜”的艰苦生活。这份独特的经历,成为了她文学创作的宝贵素材。近40年前,毕淑敏开始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写作,她的中篇小说《昆仑殇》凭借对军旅生活的生动书写,让她在文坛一鸣惊人。

如今出版的长篇小说《昆仑约定》,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精心打造。这部作品将读者带回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代风雨中,一群年轻的戍边战士出现在我们眼前。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丈量着信仰的高度,以满腔热血铸就了永恒的约定。在昆仑之巅,理想主义之花绚烂盛放。毕淑敏通过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不畏艰苦、敢于牺牲、保家卫国的军人形象,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段峥嵘岁月的激情与热血。

毕淑敏的身份不仅仅是一位作家,她还是一名心理学家和医生。她以温暖的文风、济世的情怀在文坛独树一帜,被“人民艺术家”王蒙赞誉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她的作品就像一剂良药,能够治愈读者心灵的创伤。56岁时,毕淑敏开启了环球航海之旅,在66岁时,她的足迹已经遍布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在这段时间里,她的作品大多以游记为主。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在古稀之年,她会重新拿起笔,开始创作长篇小说《昆仑约定》。

毕淑敏直言,“当年,我和战友们都只有十几岁,尚未盛开为花,就凝冻成松柏。在海拔近5000米的边防线上,我和战友们曾全力以赴保家卫国……不辜负这座山,是我对自己许下的心愿。”为了实现这个心愿,她在创作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她笑称,年轻时,自己的身体里就住着一个沧桑的灵魂,而在古稀之年创作这部新书时,她“重新潜入不满17岁的心灵,寻觅温暖与光明;肝胆欲碎地咀嚼半个多世纪前的历史,汇总记忆,熬煮文字;远去的故人,慢慢鲜活;那些字句,氤氲凛冽雪气,激励我向前。我已经尽力了,只求不完美中的较好。”她原本想把这部书写昆仑往事的长篇小说当成人生大轴作品,“但是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我害怕再往后延,自己就写不完了。那些珍贵的、刻骨铭心的、必须述说的回忆,都在这部小说里了。”

在书写《昆仑约定》的过程中,毕淑敏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她曾三次进急诊、四次住院,甚至被告知“病重”。从医多年的她,深知大动脉内的游走性血栓有多危险,但她却毫不畏惧,因为当时《昆仑约定》的第一稿已经完成。这份高度投入情感和体力的工作,让她衰弱疲惫,但她却深感欣慰。小说《昆仑约定》的最后一句是:“这里的故事,只有云知道。”深藏半个多世纪的心愿,以险些耗尽生命能量的方式得以实现。毕淑敏期待与读者在这个曾经“只有云知道”的故事里相遇,并希望通过这个故事,让读者感悟人性的高度、人心的尺度、生命的广度、思想的深度。她坚定地说:“做精神田野的锄禾日当午者,是写作人的责任。”

本文介绍了毕淑敏73岁推出新作《昆仑约定》,回顾了她的从军和写作经历,讲述其创作初衷与过程的艰辛。毕淑敏用生命书写戍边记忆,展现了她对过去岁月的珍视和对文学创作的执着,也希望读者能从作品中有所感悟,承担起精神探索的责任。

原创文章,作者:煮酒氤氲,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11391.html

(0)
煮酒氤氲煮酒氤氲
上一篇 2025-04-04
下一篇 2025-04-0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