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傍晚,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与会昌县交界山区展开一场科技赋能的立体化山地救援行动。于都县村民刘某采笋迷路,警方依托多警种协同和现代技术手段,在接警4小时内锁定刘某位置,9小时内成功将其解救。
央视网消息在3月17日傍晚时分,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与会昌县交界的山区里,一场极具科技含量的立体化山地救援行动正紧张有序地展开。此次救援行动中,警方充分发挥多警种协同作战的优势,结合现代先进技术手段,在接警后的4个小时内就精准地锁定了被困在深山里的采笋村民的位置,并在9个小时内成功将其解救出来。
当天下午17时左右,于都县公安局禾丰派出所接到了一个紧急求助电话。电话那头,焦急的声音传来,原来是村民刘某在钟公嶂采笋的时候迷失了方向,而且他的手机电量即将耗尽,信号也十分不稳定。派出所接到报警后,迅速反应,立刻启动了“治安三张图”平台,并且联合了镇村干部、热心群众以及消防队员等多方力量,迅速组成了地面搜救队,马不停蹄地展开了救援行动。然而,这片山区地形极为复杂,随着夜幕逐渐降临,传统的搜救方式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收效甚微。
“立即启动合成作战机制!”于都县公安局党委在接到报告后,果断下达命令。他们迅速调派警犬中队,带着两只训练有素的警犬前往救援现场。与此同时,相邻的会昌县公安局在得知消息后,也同步派出了无人机技术分队赶赴现场支援。当晚,两地警方紧密合作,构建起了一套“空中无人机热成像 + 地面警犬追踪 + 人员网格搜索”的立体搜救体系,对周边的重点区域展开了地毯式的排查。
在山间的密林深处,警犬“小扣”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凭借着自己敏锐的嗅觉,成功锁定了关键线索。训导员钟警官介绍说:“当发现散落的竹笋和脚印后,‘小扣’表现出了强烈的示警反应。”经过连续4个小时的不懈追踪,搜救队终于在距离竹林3公里远的山坳处找到了刘某。此时的刘某,由于长时间暴露在低温环境中,体温过低,蜷缩在灌木丛中,意识已经有些模糊,但幸运的是,他的生命体征还算稳定。现场的医护人员立刻对他进行了紧急救治。
“感谢你们用高科技救回了我父亲!”获救村民的家属紧紧握着民警的手,连声道谢。直到次日凌晨2点,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援行动终于圆满落幕。此次救援行动不仅是公安机关利用无人机、警犬等高科技手段成功救援深山迷路群众的一个经典案例,更是江西公安战斗力朝着科技化、智能化、合成化方向不断提升的一个生动缩影。
本文围绕3月17日江西赣州于都与会昌交界山区的救援行动展开,村民刘某采笋迷路后,警方迅速响应,结合多警种力量和现代技术,构建立体搜救体系,最终成功解救刘某。体现了警方救援的高效以及科技在救援行动中的重要作用,展现了江西公安战斗力的提升。
原创文章,作者:mauree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1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