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韩国总统尹锡悦弹劾案,详细介绍了弹劾案宣判结果、尹锡悦不出庭情况、审理时间长的原因以及弹劾案的时间线,展现了这一重大政治事件的全貌。
△点击上图查看详情
当地时间4月4日上午,韩国宪法法院针对尹锡悦弹劾案作出宣判。令人瞩目的是,8名宪法法官达成了一致意见,认定尹锡悦严重违反了宪法和法律。在当地时间11时22分,法庭正式宣布尹锡悦被罢免总统职务。至此,尹锡悦成为了继2017年朴槿惠被弹劾下台之后,韩国历史上第二位遭此命运的总统。
韩国宪法法院法官在宣判当天指出,尹锡悦宣布紧急戒严这一行为违反了戒严法。具体而言,宪法法院认定尹锡悦发动紧急戒严并出动军人进入国会的举动违反了宪法,同时,其逮捕政治界人士的行为也被判定为违法。不仅如此,宪法法院还表示,尹锡悦违反了宪法规定的军队统帅义务,其宣布紧急戒严的行为侵犯了国会议员的审议表决权和不逮捕特权。鉴于尹锡悦的严重违法行为,8名法官一致通过了针对他的弹劾案。
4月3日,在韩国首尔,警察在韩国宪法法院附近进行交通管制。(新华社记者姚琪琳摄)
在此次弹劾案宣判过程中,尹锡悦选择不出庭。3日,尹锡悦代理人团对外表示,综合考虑维持秩序和总统警卫等问题,尹锡悦决定不出席4日的弹劾案宣判。据韩联社援引一名官员的话报道,尹锡悦将在总统官邸观看宣判的电视直播。另外,根据宪法法院发布的信息,超过9.6万人申请在法庭旁听宣判,然而最终只有20人通过抽签被选中,申请人数与中选人数之比高达4818比1。这一比率远大于前总统朴槿惠弹劾案宣判时的情况,当时逾1.9万人申请,与中选人数之比为796比1。
3月8日,尹锡悦获释后来到首尔拘留所外向支持者表达感谢。(新华社/纽西斯通讯社)
值得注意的是,自2月25日最后一次辩论结束至4月4日,宪法法院法官评议时间长达38天,超过了卢武铉、朴槿惠弹劾案审判前的评议时间。韩国舆论认为,弹劾案审理相关程序存在的争议点、法官内部意见分歧或是此次案件审理时间创下纪录的主要原因。韩国法律界人士普遍推测,法官可能对具体争议点,尤其是弹劾案审理程序性问题进行了进一步讨论。例如,弹劾动议案曾撤回其中有关“发动内乱”的指控、调查机关对嫌疑人的讯问调查记录是否具有证据效力等,都是其中的代表性问题。
3月18日,在韩国首尔,支持弹劾尹锡悦的市民在光化门广场前搭建帐篷,参加静坐示威要求罢免尹锡悦。(新华社记者姚琪琳摄)
以下为此次弹劾案的时间线回放:
——2024年12月3日,尹锡悦在首尔龙山总统府发表紧急谈话,发布紧急戒严令,表示此举是为了铲除“从北势力”,维护“自由宪政秩序”。
——2024年12月4日,韩国国会凌晨召开会议,通过要求解除戒严令的决议案。此后,韩国召开国务会议,通过解除紧急戒严令的决议案。同日,韩国共同民主党等6个在野党以尹锡悦违反宪法和法律为由,对尹锡悦等人发起弹劾动议案。
——2024年12月14日,国会在第二次表决中通过弹劾动议案,尹锡悦总统职权随即停止。弹劾案随后提交至韩国宪法法院审理。国务总理韩德洙作为第一顺位代行总统职权。
——2024年12月31日,首尔西部地方法院以涉嫌发动内乱和滥用职权为由,对尹锡悦发布逮捕令,逮捕令有效期至2025年1月6日。
——2025年1月3日,韩国高级公职人员犯罪调查处(公调处)试图进入总统官邸执行对尹锡悦的逮捕令,因遭到总统警卫处人员阻拦未能逮捕。
——2025年1月7日,首尔西部地方法院批准延长尹锡悦逮捕令期限。
——2025年1月14日,宪法法院就尹锡悦弹劾案举行第一次正式辩论。因尹锡悦缺席庭审,辩论持续4分钟左右便结束。
——2025年1月15日,“共同调查本部”表示已执行对尹锡悦的逮捕令。公调处说,尹锡悦在抵达公调处后即进入接受调查环节。
——2025年1月17日,公调处向首尔西部地方法院申请对尹锡悦的拘留令,以延长对其羁押时间。
——2025年1月19日,首尔西部地方法院批准对尹锡悦的拘留令。尹锡悦成为韩国宪政史上首位以现任总统身份接受拘留调查的总统。
——2025年1月21日,尹锡悦出席在宪法法院举行的总统弹劾案第三次辩论,否认与紧急戒严相关的指控。
——2025年1月26日,“共同调查本部”以涉嫌发动内乱罪拘留起诉尹锡悦。尹锡悦成为韩国宪政史上首位被起诉的现任总统。
——2025年2月25日,宪法法院就尹锡悦弹劾案举行第11次、即最后一场正式辩论。
——2025年3月7日,首尔中央地方法院通过针对尹锡悦的取消拘留请求。
——2025年3月8日,检察机关决定放弃抗诉,释放尹锡悦。
——2025年4月1日,宪法法院宣布,当地时间4日上午对尹锡悦弹劾案进行开庭宣判。
本文围绕韩国总统尹锡悦弹劾案展开,详细阐述了弹劾案宣判结果为尹锡悦被罢免,说明了其不出庭原因及法庭旁听申请情况,分析了审理时间长的可能因素,并梳理了弹劾案的整个时间线,呈现了这一重大政治事件的完整过程和相关细节。
原创文章,作者:mauree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11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