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慈善领域:人文关怀与科技助力困境儿童救助

本文聚焦“困境儿童健康关怀”圆桌论坛,介绍了北京春苗慈善基金会在困境重症儿童救助方面的情况,包括困境群体医疗需求的转变,以及公益组织让善意循环的理念。同时还提及科技在公益救助中的应用,如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作用和挑战,深圳市恒晖公益基金会对AI辅助公益项目的看法,以及未来公益组织拥抱科技赋能的必要性。

医疗慈善领域:人文关怀与科技助力困境儿童救助

圆桌论坛一/活动方供图

在“困境儿童健康关怀:政策完善与社会力量整合”这一意义非凡的圆桌论坛上,北京春苗慈善基金会的创始人之一崔澜馨向大家透露,自春苗基金会创办以来,便始终如一地运用医务社工的专业服务方法,为那些身处困境的重症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全方位的救助服务。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困境群体的医疗需求在近几年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崔澜馨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谈到,过去,困境群体在医疗救助方面的经济需求格外突出。然而,近年来,困境儿童及其家庭对于人文关怀以及专业照护知识的需求明显提升。她进一步解释道:“随着国家医保政策不断完善,家长求助公益组织的信息渠道也日益便捷,困境儿童及其家庭的经济压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与此同时,对家长和孩子的人文关怀,以及出院后专业的照护指导等需求却在逐渐增长。可以预见,以人文关怀为主的多元综合社会服务,将逐渐成为医疗慈善领域的服务新趋势。”崔澜馨还提出了一个令人称赞的观点,她认为公益组织在帮助困境家庭恢复社会功能之后,还可以鼓励他们成为志愿者月捐家庭,让这份善意得以循环。她强调:“通过公益组织专业的服务帮助家庭度过困难,不仅能够助力其恢复社会功能,还能让他们成为榜样去帮助他人,这才是公益救助所能达到的最大效果。社会组织绝不能仅仅充当善款的搬运工。”接下来我们看看科技在公益救助中的作用。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主任王宁利指出,当前,人工智能已经深度融入到社会发展与经济活动的各个层面。在非严肃领域,其应用已逐渐成熟,并且正朝着医疗等严肃领域迈进。虽然在医疗领域,人工智能面临着“算法偏倚”“机器幻觉”“过度依赖文本模型”等诸多挑战,但它依然是推动医疗资源下沉的有力工具,能够有效提升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与可及性。王宁利特别提到,以“伏羲慧眼”人工智能大模型为代表的前沿科技,有望在基层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帮助基层医生快速、准确地诊断疾病,从而提高诊疗效率和质量。深圳市恒晖公益基金会一直致力于用创新的工作理念和方法,关注中国欠发达地区儿童青少年的大病救助和教育关怀,其中大病救助主要集中于关怀儿童癌症患者。该基金会执行秘书长解艳雪对于使用人工智能辅助公益项目的运行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她表示:“我们机构在处理经济类救助,以及与患者沟通时,都需要人工介入,目前AI工具无法精准辅助我们处理以上工作。此外,在短时间内,人工智能无法完全像人类一样共情,给需要救助的人提供人文关怀和情感上的链接。然而,对于大病救助公益项目来说,人文关怀是非常核心且重要的一部分。”不过,解艳雪也承认,对于文字类和方案类输出的工作,人工智能确实可以辅助提升效率,使项目高效运作。记者了解到,相比成人癌症治愈率,儿童白血病的治愈率超过80%。但令人惋惜的是,部分家长由于缺乏对儿童白血病的正确认知,会放弃正确的治疗方式,从而延缓了患儿的治愈进程。针对这一情况,解艳雪认为,未来公益组织还需要积极拥抱科技赋能。她表示:“在一些欠发达地区,通过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快速帮助患者及其家庭提升对疾病的认知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能够提高其求医问诊的效率,还能极大提升患者及其家庭治愈疾病的信心。”

本文围绕困境儿童救助展开,一方面阐述了北京春苗慈善基金会在救助中发现困境群体医疗需求从经济救助向人文关怀和专业照护转变,强调公益组织应让善意循环;另一方面介绍了科技在公益救助中的应用,人工智能虽面临挑战但能提升医疗资源下沉,公益组织应积极利用科技赋能来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推动困境儿童救助工作更好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云淡风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1199.html

(0)
云淡风轻云淡风轻
上一篇 2025-03-19
下一篇 2025-03-1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