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恶苗病的相关信息,包括其俗称、致病原因、在秧田期和本田期的症状表现,还展示了相关图片。同时针对恶苗病提出了防治建议,如采取先包衣再浸种的双重防病措施,介绍了包衣剂和浸种药剂的选择、浸种的条件和操作要求等,最后提及了不同种植方式和特殊情况的防治用药及注意事项。
在我省的水稻生产中,有一种令人头疼的病害——恶苗病,它还有个形象的俗称,叫做“公稻子”。这种病害是由拟轮枝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 Nirenberg)引发的,无论是在水稻秧田期,还是本田期,它都有可能“兴风作浪”。
种子带菌是导致苗期发病的主要“元凶”。那些被病菌严重侵染的种子,甚至连发芽的机会都没有,或者在幼苗期就早早夭折。在秧田期,当水稻长到2 - 4叶期时,恶苗病的症状就开始显现出来了。病秧苗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徒长,通常比健康的秧苗要高出1/3。它们的植株细弱,叶片和叶鞘又狭又长,颜色呈现出淡黄绿色。再看看它们的根部,发育得很不好,根毛稀少。更糟糕的是,部分病苗在移栽前就会死亡,在枯死苗的基部还会产生淡红色或白色的霉层。
到了本田期,一般在插秧后15天至1个月,病株就会陆续出现。其症状和苗期相似,病株分蘖少,甚至不分蘖,节间会显著伸长,节部常常弯曲着露出叶鞘之外,下部茎节还会倒生不定根。剥开叶鞘,能看到茎秆上生出暗褐色的条斑。病情严重的植株,一般无法抽穗,大多会在孕穗期枯死;而病情较轻的植株,虽然会提早抽穗,但穗子短小,籽粒也不饱满。
本田期 - 健康植株(左)和感病植株(右)
本田期 - 不定根及褐色条斑
防治建议:
近年来,我省水稻恶苗病菌对氰烯菌酯、咪鲜胺等药剂的抗药性明显增强。如果仅仅采取单独包衣或者单独浸种的方式来防治恶苗病,在部分地区和部分品种上的防治效果并不理想,存在较大风险。因此,在生产上,建议采取先包衣再浸种的双重防病措施,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控制恶苗病。
在进行种子包衣时,可以选用含有氟唑菌酰羟胺、精甲·咯菌腈、精甲·咯·嘧菌、精甲·戊·嘧菌、戊唑醇、种菌唑、苯甲·咪鲜胺、甲霜·种菌唑、咯菌·噻霉酮等成分的包衣剂。按照使用说明,将包衣剂加水配制成药浆,然后把药浆与种子按比例充分搅拌,直到药浆均匀地分布到种子表面。接着,将种子阴干12小时后再进行浸种。
目前,已登记防治水稻恶苗病的浸种药剂品种相对较少,主要包括戊唑醇、咯菌腈、咪鲜胺等单剂以及氟啶·戊·杀螟混剂等。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应选择与包衣剂有效成分不同的药剂交错使用进行浸种。
浸种时,要保证累计80℃ - 100℃的足够积温,浸种温度控制在12℃ - 15℃范围内,通常需要浸种7天,并且要保证药液与种子充分接触。如果采用浸种催芽车间集中浸种,一定要严格按照智能程控浸种催芽技术规程操作;要是使用大缸等容器浸种,则需要每日搅拌1 - 2次。
水稻种子经过包衣和浸种处理后,既可以催芽后播种,也可以不催芽直接播种。对于水稻干籽直播育苗恶苗病的防治用药,可以选用上述推荐的包衣复配药剂,但要先在小面积试验取得经验后再大面积应用。如果是生产有机水稻,可以使用生物制剂寡雄腐霉1500倍液浸种,或者使用浓度为1%的石灰水消毒,水温保持在12℃ - 15℃,浸种7天左右。需要注意的是,使用石灰水浸种期间不能搅动。
水稻种子处理后,在使用机械播种器播种时,不同品种、不同批次每播1 - 2床后,应清洗及消毒播种器及相关用具,以减少恶苗病菌交叉侵染。
本文详细介绍了水稻恶苗病的症状、成因以及防治建议。恶苗病由拟轮枝镰孢菌引起,在秧田期和本田期症状各异,严重影响水稻生长和产量。为有效防治恶苗病,应采取先包衣再浸种的双重措施,合理选择包衣剂和浸种药剂,严格控制浸种条件和操作要求。同时,针对不同种植方式和特殊情况,也给出了相应的防治用药及注意事项。遵循这些建议,有助于降低恶苗病的危害,保障水稻的健康生长和丰收。
原创文章,作者:逸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1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