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近期引发广泛关注的网络暴力事件,深入探讨了“开盒挂人”现象背后的黑灰产业链、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法律后果、信息泄露原因及治理措施等问题,为保障公民个人信息安全提供了多维度的思考。
近日,一起新的网络暴力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也让大家对个人信息安全感到担忧。一名未成年人因不满互联网上一名网友对某位韩国明星的评论,便在社交媒体上公开了包括该网友在内的多名网友的隐私信息,像真实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码、单位信息等。而这名未成年网友自身也遭遇了同样的对待。这不禁让人发问:“开盒挂人”的情况为何会发生?这些个人信息又是如何泄露的呢?我们该采取什么措施为公民的个人信息再加一把安全“锁”呢?
成本低、产业化、链条长!“开盒”背后已形成专业黑灰产业链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刘晓春提出疑问:为什么指定一个人的名字,就能“开盒”调取对方信息,甚至能精准调出五年时间的个人信息呢?
如果说以前的“人肉搜索”更多是个人泄私愤,那么现在“开盒”乱象的背后,已经形成了一条很长的黑灰产业链,有了一套商业模式,前端成本也降低了。有些情况下,几百块钱就可以开一个“盒”。目前“开盒”乱象呈现出成本低、产业化、链条长的特点。
受害者也可能会成为施害者?如何看待“开盒”乱象对未成年人的影响?
刘晓春表示,以往我们更多关注的是针对未成年人的“开盒”行为会对他们造成身心损害。因为未成年人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特别是低龄未成年人,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
但现在出现了新问题,有的未成年人也学会了“开盒”。受到不良行为影响后,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发泄情绪、攻击他人的方式。而且“开盒”技术门槛变得很低,小孩子都能使用。这对未成年人造成的侵害远超想象。此外,未成年人参与“饭圈”,使得网暴变成集体行为,也是“开盒”现象产生的一个原因。
“开盒”者,要承担怎样的法律后果?
刘晓春指出,“开盒”行为无论是从侵犯个人信息角度,还是网络暴力角度,都会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造成严重损害。
从个人信息侵害角度看,我国法律规定了相关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严重情况下还会有刑事责任,即构成犯罪。
在刑事责任方面,根据《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组织“人肉搜索”,违法收集并向不特定多数人发布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符合刑法第253条之一规定的,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定罪处罚。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如果是未成年人违法“开盒”,若年龄较小,即使不用承担刑事责任,相应的民事责任也将由监护人承担。
个人隐私信息何以被泄露?又该如何从源头打击治理?
刘晓春称,“开盒”背后的黑灰产业链虽多年来一直被打击,但它也在通过新技术不断迭代。
个人信息泄露的原因,一方面是多年积攒的存量数据库泄露,另一方面是新信息泄露,包括现场即时数据捕捉和搜寻。数据库中的数据可能来自黑客索取,通过技术手段将不同数据库叠加或“碰撞”产生。还有可能是某些单位、机构组织内部有“内鬼”,他们能精准获取个人公共服务数据,并且可能在海外通过技术或工具对信息进行加工,这也是打击治理的难点之一。
要解决问题,需抓住痛点和关键点。比如加大对黑客的打击力度,加强单位内部数据安全保护,揪出“内鬼”并严惩。同时,对公开叫卖、征集“开盒”等现象也要严厉打击,建立全链条的打击措施。
个人信息泄露屡禁不止怎么办?法律已相对完备,重点是如何落地
刘晓春表示,我国相关法律体系,如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以及一系列配套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已出台实施,信息安全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相关技术标准也比较完备,个人信息相关的基本规则和责任都有明确规定。
在治理方面,实施落实是难点。比如数据保护的技术标准,需要一套完整的评估程序来确定企业是否落实。对于黑客攻击、内鬼泄露数据等情况,由于技术和犯罪方式不断迭代更新,如何精准打击并加大力度,是接下来需要重点推进的工作。
本文围绕网络暴力中的“开盒挂人”现象展开,剖析了其背后的黑灰产业链、对未成年人的不良影响、法律责任、信息泄露原因及治理难题。虽然我国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法律相对完备,但在实施落实上仍面临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打击力度和监管措施,以保障公民个人信息安全。
原创文章,作者:煮酒氤氲,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1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