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假”这一话题展开,介绍了近期多地高校和中小学设置春假的情况,还提及国家层面鼓励设置春秋假的相关政策,同时回顾了春假的历史及设置目的,探讨了春假制度推行面临的挑战。
3月20日,正值春季的第四个节气——春分。此时,大地复苏,春色从此分,春意从此浓。在这个充满生机的时节,一个和春天息息相关的假期“春假”,同样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先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宣布,该校于4月7日至13日放春假7天,且停课不调课、不补课。这一消息传出,让不少人羡慕不已。紧接着,湖北省恩施利川市教育局也发布通知,该市小学、初中4月7日至8日放春假2天,与清明假期相加可连休五天。此消息一经公布,无数网友纷纷在社交媒体发文、留言,表达对这样假期的羡慕,希望自己也能享受同样的假期。实际上,春假早已有之,已有多地教育局和多所高校宣布或曾经设置过春假。
据新华社3月16日报道,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记者注意到,上述方案中明确提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3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在解读行动方案时再次强调,鼓励弹性错峰休假,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中小学春秋假。在国家层面表态鼓励中小学设置春秋假后,地方层面的具体落实和执行情况受到了广泛关注。
在高校方面,除了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还有不少高校也加入了放春假的行列。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发布的《2024 - 2025学年校历》显示,该校将于2025年底放春假。其实,该校从2004年开始就设置了春假制度,至今已有21年的历史。该校春假时间多为每年的4月28日至4月30日,和五一假期相连,可连休8天。中国人民大学曾表示,在五一假期的基础上设置春假,是为了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实践,同时也方便师生出行,并且并没有缩短上课时间。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的春秋假制度始于2007年,至今已实施18年。据该校校历显示,今年该校计划4月26日至5月4日放春假,连休9天。同时,该校还曾于去年9月28日至10月6日放秋假,同样也是9天。嘉庚学院曾发文称,春秋假制度设立的初衷,是为应对黄金周对教学的影响,以保持教学的连贯性,并帮助学生放松身心。虽然增加了春假和秋假,但学生一年放假总量并没有变化。
此外,记者梳理发现,四川西南航空职业学院、大连外国语大学、宿州航空职业学院、绵阳飞行职业学院、青岛航空科技职业学院等高校都曾设置过春假制度。
除了高校,多地教育部门也积极响应春假政策。2025年3月18日,湖北省利川市教育局发布通知,该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将放春假2天,与清明假期相加,可连休5天。其实,这并不是利川市第一次给中小学放春假。2023年和2024年,该市就曾在4月份放过两天春假,过去两年均是和清明假期连休。
2月25日,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发布通知称,4月28日至30日,中小学放春假,共3天。而拱墅区中小学的春假制度,已经实行多年。其实,杭州是全国最早探索放春秋假的城市之一,可以追溯到21年前。2004年当地第一年实行春假制度,时间为当年的4月25日至5月9日。这些年,每到4月底5月初,杭州春假大军纷纷“出动”,让不少网友羡慕不已。据杭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消息,近期,杭州市上城区、余杭区、拱墅区、钱塘区、滨江区、萧山区、临平区、富阳区等城区已发布了今年春假时间安排,有的春假连上“五一”假期,最多能放9天。
据当地媒体报道,在推出春秋假改革方案之前,杭州市教育局进行了多年的调查。他们发现,冗长的两个学期让学生筋疲力尽,春季又是青少年长身体的关键时期,而充足的睡眠可以助力生长激素分泌、促进骨骼生长,但平时孩子学习负担重,很难舒舒服服睡几个好觉,因此决定在5月前后放假,让孩子们在春天睡好、休息好。
每一年的春天,春假制度都会登上热搜,引发热议。其实,春假、秋假并非新鲜事物。在过去,一些中小学,特别是农村的中小学,除了有寒假和暑假以外,在春秋两季还会放春假、秋假,也叫“农忙假”。后来随着双休制度的全面推行,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近年来,春假、秋假又开始被频繁提及。
2020年,教育部曾在相关答复中表示:在保证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完成好正常教育教学任务和教学时长的前提下,学校放假时间包括春秋假时间由各地、高等学校结合实际做出具体安排。此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中,再次提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
假期有意义,放春假才有价值。要在全国统一推行“春秋假”制度,并非易事。从探索到落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本文围绕“春假”展开,介绍了多地高校和中小学设置春假的情况,包括具体时间和相关举措。同时提及国家层面鼓励设置春秋假的政策,回顾了春假的历史及设置目的。最后指出全国统一推行“春秋假”制度面临挑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原创文章,作者:Lamber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1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