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袋子”“菜篮子”更丰盈,大食物观下的乡村振兴之路,践行大食物观,各地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本文聚焦于各地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积极探索。详细介绍了各地在丰富食物品种、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增加农业效益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和显著成效,展示了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对乡村产业发展和百姓餐桌的积极影响。

“米袋子”“菜篮子”更丰盈,大食物观下的乡村振兴之路,践行大食物观,各地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在山东省荣成市石岛管理区桑沟湾国家级海洋牧场,一幅生机勃勃的渔业景象展现在眼前。(杨志礼摄 人民视觉)

2024年,我国农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全年林草产业总产值同比增长9.6%,肉蛋奶、果菜茶、水产品等各类食物供应充足。这使得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更加丰盈,餐桌变得愈发丰富多样。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林下经济,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延链增效、联农带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基于此,各地纷纷积极探索如何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践行大农业观和大食物观。### 丰富品种: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镜头】春日的太行山麓,阳光明媚。一大早,河北省涉县固新镇连泉村村民刘淑魁就忙碌在自家的核桃林中,只听见清脆的“咔嚓”声响,一根根细弱的枝条应声落地。他正专心地修剪着枝条。“我们这儿山多地广,独特的地理环境种出的核桃皮薄仁满、含油量高。”刘淑魁自豪地说道,“我种了400多亩、2万多株核桃,现在必须抓紧管护,就盼着今年能有个好收成。”与此同时,山间林地中,涉县林业局正高级工程师刘素云也没闲着。她穿梭在一个个林果园间,耐心地指导着农民。“春季可是管护林果的黄金期,一定要及时修剪病虫枝、细弱枝,这样树才能长得好。”刘素云认真地说道。“涉县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十分优越,非常适合种植核桃、花椒、黑枣等多种作物。”刘素云介绍说,全县林果面积达58万多亩,这片广阔的山林里蕴藏着品种多样的“土特产”。为了向森林要更高产量、更有质量的食物,刘素云最近一直在忙着推进高标准林果示范园建设。“目前已经建起了核桃、花椒、黑枣、连翘等特色种植示范园8000亩。”刘素云介绍,通过规模化、品种化、规范化种植,核桃亩产量比零散种植提高了3倍,而且果品更加优质。北京林业大学国家林草经贸研究院副院长秦光远表示:“森林资源是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挖掘森林食物产业的发展空间,一方面应强化科技支撑,下大力气培育高产稳产良种,研制高效良机;另一方面应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打造林药、林菌、林茶等复合型业态,开发类别多样、营养健康的森林食物。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田东县,芒果树枝头缀满了淡黄色的花朵,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县里推广了智能水肥、无人机植保等先进技术,完善了冷链物流,还引进了精深加工项目,打造了种、存、加、销全产业链。如今,小芒果长成了大产业,鲜果、果干、果汁等产品深受市场欢迎。”田东县农业农村局芒果试验站站长陆弟敏介绍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闵庆文指出:“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各地要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开发,做到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我国在食物资源开发方面成果斐然。向森林要食物,森林食物产量超2亿吨,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重要农产品;向江河湖海要食物,海洋渔业实现增加值4880亿元,比上年增长4.0%;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全国蔬菜面积产量双增。秦光远表示:“大食物观连着乡村特色产业,接下来应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产品种养,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高标准建设海上牧场,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不断优化农产品供给。”### 提升品质: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镜头】今年年初,渝湘复线高速公路彭酉段正式通车,这条高速公路就像一条纽带,把小山村接入了高速路网。“过去靠着背篓才能运出山的农产品,如今‘上高速’就能卖全国了。”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天山堡村村民严天康兴奋地说道。一路通百业兴。站在天山堡村新建的果蔬分拣车间前,严天康指着番茄上的有机认证标志,脸上洋溢着喜悦:“去年我种了8亩地,卖了11万元,比原来多挣了三成!”晨曦中,阳光穿透晨雾,洒在天山堡村千亩高山蔬菜田上,泛起一片光亮。天山堡村党支部书记冉慧感慨地说:“咱们这儿好山好水好土,种出的有机健康番茄,颗颗都像红玛瑙。”然而,3年前,这片坡地却是另一番景象。土壤板结,种啥产量都上不去,冉慧内心十分焦急,好几天都蹲在田间苦思对策。农技专家的话让她打开了思路:“得让土地‘喘口气’。”于是,她召开院坝会,攥着检测报告耐心地劝乡亲们:“咱们要挣钱,先养地,从长远看才能保住丰收田。”“村干部带头示范,领着村民们种植番茄、绿甘蓝等高山蔬菜,还有黄精等中药材,按照有机农业的要求来种地。如今,地力恢复了,种植收益也上去了。”冉慧说。“搞农业,要重视生态。如今,生态农业逐渐有了规模,天山堡村发展了1000多亩高山蔬菜、200亩经果林、200亩中药材。”冉慧介绍道。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司伟表示:“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推动农业绿色转型,更能进一步优化食物供给体系,顺应从‘吃得饱’到‘吃得健康’的消费升级趋势。”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大力推动绿色生产方式转变,良种、良品、良机、良法齐发力,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绿色农产品生产体系。标准化种植,让农产品“绿”起来。曾经的“芦苇荡、盐碱地、土坯房”,天津市东丽区华明街道胡张庄村靠着种植有机葡萄走上了振兴路。测土配方、施用有机肥、疏花疏果……村民们按照标准来种地,葡萄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胡张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理事长杨宝玲介绍,村里从源头上加强农药化肥管理,在田间地头开展质量检测,守好“舌尖上的安全”。科技护航,推动质量兴农。“要加强基础研发,推动科技与食物产业深度融合;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搭建智慧监管系统,用好技术种出好产品。”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所长陈槐表示。在各方的努力下,我国农产品品质不断提升。2024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首次达98%,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和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登记总数达到8.18万个,同比增长7%。今年农业农村部门将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深化农产品药物残留治理,强化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增加效益: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镜头】在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澳角村,今年26岁的隆兴水产冷冻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泽欣正忙得不可开交。清洗、蒸煮、烘干、打包……他有条不紊地张罗着发货。“九节虾干是我们的特色产品,鲜香味美。”对接上商超市场后,林泽欣预计今年公司产品销售额能达3000万元。“干品加工对生产场地、技术和原材料筛选的要求更高,不过市场需求更大,销售价格也不错。”林泽欣果断推动公司业务转型,建起2条生产线,从生产销售海鲜冻品改成即食海鲜干品。靠海吃海,澳角村充分做足“海”文章。“村里积极谋划,引进了多条海产品精深加工生产线,推动加工企业集群发展,提升了海产品附加值。”澳角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林华忠介绍,如今澳角村已拥有各类加工企业38家,117家电商企业去年销售额达3.5亿元,各类海产品通过互联网平台“游”上了各地消费者的餐桌。“做好‘海’文章,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建设水产品加工园区。村里正全力提升精深加工能力,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支持企业研发海洋功能性食品,提升原料利用率。”林华忠说。要让老百姓餐桌更丰富,就要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建设。近年来,各地培育了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了农业加工流通产业发展水平,促进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让广大农民共享产业发展红利。”林华忠建议,比如推广“订单渔业”模式,实现加工企业与养殖户定向供应,保障原料品质与稳定性。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要不断提升农业经营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培育壮大一批能带动农民、连接市场、引领发展的农业龙头企业,重点扶持一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把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

本文围绕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展开。各地通过丰富食物品种,如开发森林、海洋等资源;提升农产品品质,发展生态农业和标准化种植;增加农业效益,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等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让老百姓的餐桌更加丰富,也促进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原创文章,作者:云淡风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2063.html

(0)
云淡风轻云淡风轻
上一篇 2025-03-21
下一篇 2025-03-2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