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具身智能:人工智能的下一个浪潮》展开,以独特的时间视角阐述人类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深入探讨人工智能从离身到具身的演进、构建智能体系的要素,还对机器是否有意识进行了思考,最后鼓励人类主动探索人机共生的未来。
在科技领域,有一位人物备受关注,他就是刘云浩。
他所著的《具身智能:人工智能的下一个浪潮》由中信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将带领我们走进人工智能的奇妙世界。
有一个极有意思的设想:要是把从地球诞生到现在的漫长历史浓缩成一天24小时,那会呈现出怎样的景象呢?
零点时分,地球诞生。大约到4点,细菌开始出现。到了19点左右,多细胞动物诞生。恐龙在23点登场,并且统治地球长达40分钟之久。而直立人直到23时59分22秒才出现。在这一天的最后1秒钟,人类进入定居时代,开创了辉煌灿烂的农耕文明。至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几乎就发生在最后的1毫秒当中。
由此可见,人类在地球历史长河中是非常年轻的存在,而人工智能则更加年轻。然而,后者给世界带来的改变却是空前的,既迅速又深刻。70多年前,图灵提出了“机器能思考吗”这一具有开创性的问题,从而开启了人工智能的探索征程。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开始正式使用“人工智能”这个专业术语。在近70年的时间里,人工智能研究历经了多次起伏,但人类探索通用机器智能的热情始终未曾冷却。
图灵曾预见机器智能的发展会分为两个阶段:离身智能和具身智能。1986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前主任罗德尼·布鲁克斯提出:“智能是具身化和情境化的,是在与真实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依赖于预先设定的知识和目标。”近年来,随着神经网络、大模型、感知等相关技术取得突破,“具身智能”这一概念再度火热起来。如果说离身智能是将机器限制在人类经验和数据的范围内,那么具身智能则让人工智能真正与物理世界接触。从离身到具身是智能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只有真正进入物理世界,机器智能才有可能重复人类从纯粹理性到实践理性的提升过程。
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人工智能发展的不同范式和阶段。从早期的符号主义到行为主义,从联结主义的神经网络到深度学习,再到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人工智能经历了一个从离身到具身、从特定到通用的演进过程。感知、认知、决策、行动、进化,这些是构建完整智能体系的核心要素。机器视觉让计算机能够看懂世界,模仿学习让系统从数据和经验中不断进化,强化学习让智能体学会主动探索和优化目标。这些要素的综合作用,赋予了机器更全面的智能。
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随之而来:机器会有意识吗?如果让我来回答,我可能会从“意识能够被图灵机计算吗”这一问题入手。1967年,科学家希拉里·普特南提出了心灵的计算理论,认为心灵是一个由大脑神经活动实现的计算系统。1975年,他的学生杰瑞·福多提出“心语假说”,认为思维有着类似语言的结构——“心语”,可以使用语言符号形式化表征复杂的思想。2011年,图灵奖获得者朱迪亚·珀尔在《为什么》一书中写道,人类在进化早期就意识到世界并非由枯燥的事实简单堆砌而成,这些事实通过错综复杂的因果关系网络融合在一起,人类则通过观察能力、行动能力和想象能力获取这些因果关系,组成人类思维的基石。但这些理论都无法确定思维是否可以计算。
不过,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人类探索通用机器智能的脚步不会停歇。所以,与其担忧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潜在问题,不如主动去探索人机共生的未来之路,以发展来解决这些潜在问题。如果说人类和地球上其他所有的生命都经历了“物竞天择”的自然选择,那么在机器智能的进化历程中,人类有资格扮演一个拥有主动权的角色。
当零点钟声敲响,地球进入崭新的一天,从第一秒开始,这精彩的世界将属于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智能。
本文以独特的时间视角展现了人类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阐述了人工智能从离身到具身的演进,分析了构建智能体系的要素,对机器意识进行了探讨,最后鼓励人类积极探索人机共生的未来,强调人类在机器智能进化中应掌握主动权。
原创文章,作者:mauree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2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