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中华遗嘱库白皮书(2024年度)》展开,详细介绍了未婚、不婚、再婚、离异人群遗嘱登记的情况,包括各人群遗嘱登记的数量、年龄分布、性别比例、地域分布、职业分布以及立遗嘱的理由等,揭示了社会转型期家庭形态的演变和财产规划的新趋势。
当下,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婚姻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转变。3月21日,《中华遗嘱库白皮书(2024年度)》在北京正式发布,其中关于未婚、不婚、再婚、离异人群遗嘱登记的内容,呈现出了显著的差异,映射出社会结构变迁下财产规划的新趋势。
白皮书统计显示,截至2024年底,未婚、不婚、再婚、离异这三类人群在中华遗嘱库的遗嘱登记总量超过了3.6万份。中华遗嘱库作为由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发起主办的全国性公益项目,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过去8年间,共有2618名未婚、不婚人士在此登记保管遗嘱。从年龄段来看,历年未婚、不婚立遗嘱人群主要集中在60周岁以下群体。除了2017年和2019年外,其余年份60周岁以下未婚、不婚立遗嘱的人数占比均保持在80%以上。
在性别比例方面,2017 - 2024年间,未婚、不婚人群中女性订立遗嘱的比例较高,总比例达到了69.29%。整体而言,未婚、不婚人群中立遗嘱的性别比例相对稳定,这或许表明女性对遗产规划的意识和需求更为强烈。
地域分布上,未婚、不婚人群立遗嘱所在地域较为广泛,但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更为集中。像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未婚、不婚人群订立遗嘱的数量相对较高,总占比共达75.36%。
职业分布方面,超过一半的未婚、不婚立遗嘱人群为“企业高管”和“专业技术人员”,占比分别为34%和29%。这里的专业技术人员主要包括律师、理财师、会计师、工程师、建造师等持有专业从业资格的人。“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群体占比11%,常见身份为“教师”和“医生”。
在立遗嘱理由上,未婚、不婚人群与中青年人群在原因种类上区别不大,但由于其家庭结构与已婚、离异等群体存在较大差异,立遗嘱的理由呈现出不同的分布态势。其中,“照顾父母”是未婚、不婚人群订立遗嘱的主要目的,占比为44.65%。“防止财产下落不明”“简化手续”也是他们考虑的重要方面,占比分别为29.07%、11.32%。此外,经分析,未婚、不婚人群中有1.60%是为了照顾子女,这说明非婚生子女的情况客观存在;还有7.97%将财产遗赠给公益机构。
除了未婚、不婚人群,白皮书还统计了再婚、离异人群的遗嘱登记状况。从2017年开始,每年在中华遗嘱库登记保管遗嘱的再婚人群呈增长态势。截至2024年底,共有12424名再婚人群在此登记并保管遗嘱。其中,60岁以上占比80.39%,女性比例达68.21%。40.25%的再婚者希望通过遗嘱保障父母晚年生活,另有28.24%明确提出“防止财产旁落”,这折射出再婚家庭对财产分配的谨慎态度及对财产流向的敏感性。
截至2024年底,离异人群遗嘱登记量达21656份,总量居三类人群之首。60岁以上群体占比87.30%,女性比例稳定在60%左右。大学以上学历者占比过半,北京以36.41%的占比成为离异人群遗嘱规划最活跃地区。“照顾父母”与“防止财产旁落”(合计65.63%)为该群体立遗嘱的主要原因。
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杨立新认为,订立遗嘱的再婚家庭中女性占比高,与女性社会观念转变、社会地位提高、独立意识不断增强有着直接关系。相较于男性,她们更注重自身财产的保护和传承,也更青睐于通过订立遗嘱来确保财产得到合理分配。他还指出,未婚、不婚、再婚、离异这三类人群的遗嘱登记数据共同揭示出社会转型期的家庭形态演变,遗嘱已从单纯的财产分配文书,转变为现代人管理社会关系的重要载体。
本文通过《中华遗嘱库白皮书(2024年度)》的数据,详细阐述了未婚、不婚、再婚、离异人群遗嘱登记的多方面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地域、职业、立遗嘱理由等。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不同婚姻状态人群的特点和需求,更揭示了社会转型期家庭形态的演变以及遗嘱在社会关系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原创文章,作者:mauree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2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