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小区信报箱展开,记者探访多个小区发现信报箱普遍存在生锈破损等问题,居民对其拆留看法不一,专家指出信报箱受法律保护且拆除不宜“一刀切”,同时介绍了北京部分社区对信报箱的改造措施。
在如今的不少小区里,曾经作为传递资讯重要窗口的信报箱,如今却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它们大多布满灰尘,成了堆放杂物的卫生死角,箱体生锈破损、箱门变形、门牌号码也模糊不清。这不禁让人发问:信报箱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拆与不拆又该由谁说了算呢?记者带着这些疑问,探访了多个小区,发现居民们对此看法各不相同。
走进和平街十二区甲4号楼一门,右手边的墙面上安装着一个老式信报箱。这个单元共5层,有15户人家,信报箱上对应着15个格子,每个格子的门上原本都标有房间号,但岁月的侵蚀让有些号码已经模糊难辨。信报箱体锈损情况十分严重,表面满是岁月留下的痕迹,箱顶堆积着厚厚一层土,箱体侧面更是贴满了小广告,活脱脱成了一个“大花脸”。几扇小格子虚掩着,里面没有信件报刊,只有蜘蛛网在微风中随风飘荡,显然这个信报箱已经废弃很久了。
而在和平街十二区6号楼二单元,门口的信报箱不是一户一格,而是整个单元共用一个较大的箱子。但这个信报箱的箱门已经有些变形,用力小了根本打不开。好不容易使劲打开后,裹着铁锈味的尘土扑面而来,里面掉漆严重,锈迹斑斑。
同样的糟糕情况也出现在朝阳区红庙北里小区23号楼5单元内。楼道里的信报箱落满了灰尘,原本墨绿色的箱体锈损严重,朝阳的那一面已经被晒成了黄褐色。在其他单元门里,有的信报箱成了杂物的堆放处,顶部被人放着雨伞、充电器等杂物;有的箱门变形,泛着黄色的铁锈,歪七扭八地支棱在箱体外面,怎么也合不上;有的信报箱则成了小广告的“专属广告牌”,白色的小广告贴满了整个箱体。
对于信报箱的去留问题,居民们各有说法。
支持拆除
已经没有实际用处
“现在都是快递的天下,几乎没见什么人用信报箱了。”家住马家堡西里的张女士表示,从她搬到这个小区开始,近十年间几乎没看到有邻居使用信报箱。“我们小区的信报箱年久失修,生锈破损得比较严重,早就没人用了。有的信报箱箱体损坏,门关不上,还特别脏,谁还愿意用呀?现在家家户户收快递都是用快递柜,或者直接寄到家里,比起没有锁的信报箱,这样更方便更安全。”和张女士有相同看法的居民不在少数,他们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报箱已经没有实际用处,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而且有的信报箱破损严重,还影响小区环境,对这样的信报箱可以考虑拆除。
占道碍事还有安全隐患
“我们楼的信报箱就在楼道口,经过的时候经常会磕到胳膊。”家住团结湖的吴大爷认为,信报箱日常几乎没人使用,但铁质箱体在狭窄的楼道里十分碍事,日常上下楼经常会发生磕碰,妨碍通行,存在安全隐患。“尤其是那箱子的高度,正好在小孩子头顶,箱子上又全是铁锈,万一磕到、撞到很危险。”
和吴大爷一样,不少居民觉得原有的信报箱位置设置不合理,很多箱体安装在单元楼道口或是楼梯旁,可能会阻碍大家的正常通行。“本来楼道就窄,信报箱在这儿,两人没法并排走,我每次搀父亲下楼都得侧着身子通过。”家住东直门附近一老旧小区的吕先生说。也有不少居民认为,信报箱上突出的边角可能会对老人、小孩造成磕碰,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把这个信报箱改了,在原来的位置做个扶手多好,我们出门上下楼梯能借力,也方便!”吴大爷建议道。
反对拆除
仍有需求应该保留
“住在这里20多年了,信报箱我们还在用,我们家一直都有订报的习惯,每天早上雷打不动地会打开信报箱拿报纸。”家住和平街的王女士说,不光是报纸,老人家里的一些邮单、水费单,都是通过信报箱接收,对于老人来说,信报箱陪伴了家里几代人的成长,是他们的“老朋友”。
记者在王女士家所在的和平街十二区看到,确实有部分居民还在使用信报箱。在和平街十二区15号楼一单元,信报箱里有《中国剪报》《健康文摘》等报纸杂志,最近的日期是去年12月的。然而像王女士这样还在用信报箱的只是少数,周围5栋楼十几个单元,仅有一个信报箱里有信件、刊物,更多的信报箱已经荒废了。
需要合理维护升级
在和平街十二区19号楼门口,记者见到了采访中体积最大的信报箱,一共96个门牌号码加上4个退信格子,组成了100个格子、近1.7米高的“庞然大物”,显然设计时花了不少心思。但这样的大箱子如今却也灰头土脸,无人使用,不少格子里被塞进了传单和小广告,看起来实在可惜。
“不是我们不爱用,而是太脏了,信报箱破破烂烂、锈迹斑斑的,搞得报纸上都是锈印和土,都没法直接带进家门,渐渐地我们就不用了,都是让邮递员把报纸送到家里来。其实我们很希望能继续用信报箱,能不能有人来擦拭维护呢?”居民李先生说。
“希望社区或者物业能把信报箱好好拾掇拾掇,给每家每户配个锁,我们需要的时候可以存把雨伞在里面,遇到下雨天忘记带伞,直接在信报箱里拿上就能用。像我家养狗,遛狗的时候可以在信报箱里放点纸巾和塑料袋,偶尔需要的时候就不用上楼取了,让信报箱物尽其用,多方便啊。”市民杨女士说。
不少市民也表示,如今的信报箱应该升级换代了。“小区有条件的,不妨把箱子做大一点,像快递外卖柜那样,日常给朋友交接东西、寄快递的时候,不用在家里干等,直接通过楼下的信报箱传递就行了。”大家认为,不管是容量升级,还是智能升级,都不失为让信报箱物尽其用的一种选择。
专家观点
信报箱受法律保护
有人觉得信报箱没用,有人觉得该升级,那么老式信报箱是否该被“淘汰”呢?采访中,一位物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信报箱不是想拆就能拆的,居民楼内的信报箱是建楼时配套的邮政设施,根据我国《邮政法》规定,信报箱属于邮政设施,受法律保护,不可随意拆卸。“不能不设置,也不能私自移除,住宅区里安装一户一箱传统信报箱是法定的,具有‘强制性’。”该负责人说。
北京市常鸿律师事务所彭艳军律师指出,《邮政法》第十条规定:“建设城镇居民楼应当设置接收邮件的信报箱”,因此信报箱属于强制性配套设施,属于住宅楼的共用设施设备。从物权的角度看,其产权应当归全体业主共有,拆除需经业主共同决定。信报箱如果出现锈损、脏污,应该由物业公司进行维护。
信报箱拆除不该“一刀切”
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的飞速发展,老式信报箱受限于外观老化、容量不足、功能单一等问题,已普遍闲置,亟需相关部门协调和多方共同努力去解决。对于确实闲置的信报箱怎么处置,彭艳军律师认为不宜“一刀切”。对于可以智能化改造的就改造;对于确无使用需求的,可经专有部分面积占比2/3以上且人数占比2/3以上的业主表决同意后进行拆除。彭艳军律师建议,物业公司每年度开展信报箱使用率调查,然后依据《业主大会议事规则》启动改建或拆除表决程序。
社区探索
近年来,北京市多个社区都有针对信报箱的改造措施。
在左家庄街道,居民们也曾为楼道内老化破损的信报箱而烦恼,如今这些问题迎刃而解。2023年,曾有居民反映信报箱破损问题,街道很快进行了改造,破损的老箱体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色彩生动的社区宣传栏,与此同时,楼道墙面进行了翻新,环境也更美观了。
在怀柔区泉河街道,多个试点小区的信报箱均进行过集中改造。社区通过前期调研、征求意见,对富乐小区北里19号院、富乐小区南里36号院等楼栋开展试点改造工程。改造中,施工人员现场落实安装位置,对各点位信报箱及奶箱依次拆除后,统一安装了崭新的信报箱,同时对破损墙面粉刷恢复。“以前的信报箱又破又小,报纸、快递经常没地方放,使用率很低,现在换上了新信报箱,取件方便多了,而且还很安全,真是为我们办了一件大好事!”居民韩女士说。
除了老式信报箱改造,在海淀、朝阳等地,已有多个小区的智能信报箱投入使用。2019年起,北京邮政在回天地区首批试点安放了200余台普快一体化智能信报箱,可以在临时存放快递包裹的同时,为住户提供智能化的信报收取服务。海淀区新风南里中直社区则安装了全市第一批中邮速递易智能信报箱。该设备拥有主机、包裹柜、信报箱三个功能分区。与智能包裹柜不同,智能信报箱从外观上看投递隔口并不多,其箱体内部则安装了许多信报托盘。信报箱主机存储着服务区域内所有用户的名址信息,投递员投送信报时,只需对用户名进行选择,信报箱便会自动识别并分配托盘,用户则可使用配备的磁卡收取报刊信件。
本文通过对多个小区信报箱现状的调查,展现了居民对信报箱拆留的不同观点,同时阐述了信报箱受法律保护以及拆除不宜“一刀切”的原则,并介绍了北京部分社区的改造探索。这反映出在时代发展下,老式信报箱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改造或拆除,以更好地满足居民需求。
原创文章,作者:Lamber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2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