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水之城重庆,如何让“一滴水”安全入户?

本文围绕第三十三届“世界水日”,上游新闻记者跟随小学生走进重庆自来水公司沙坪坝水厂,探寻“一滴水”由浊变清的过程,介绍了水厂的工艺、水质监测情况,以及重庆智慧供水的成果和未来规划。

在日常生活中,江水从奔腾的江河上岸,而后流入千家万户。那么,这“一滴水”究竟是如何完成从浑浊到清澈的神奇转变呢?3月22日是第三十三届“世界水日”,带着这样的疑问,上游新闻记者走进了重庆自来水公司沙坪坝水厂,并且跟着一群充满好奇心的小学生,一同开启了“一滴水”由浊变清的奇妙之旅。

沙坪坝水厂承担着沙坪坝区域的主要供水任务,它可是45万户、约100万人的“水源地”。当我们站在水厂的沉淀工艺区,凭栏远望,那滔滔的嘉陵江便是水厂的原水取水点。江心的水通过深井车间被提升至配水井,接着经过原水管道,最终到达水厂的沉淀池。

缺水之城重庆,如何让“一滴水”安全入户?

3月19日,沙坪坝的小学生代表们走进了沙坪坝水厂进行参观。在水厂临时设置的体验区,几杯水呈现出浑浊不清的状态,甚至都看不见杯底,那浊度与夏季洪峰过境之后长江里的水不相上下。

“这水看起来脏兮兮的,为什么流到家里就变清了?”“把浑水变成清水需要多长时间?”面对这浑浊的水,学生们纷纷抛出了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满心期待着水厂工作人员能为他们答疑解惑。

随后,水厂工作人员领着学生们动手做起了实验。他们将桌上的聚合氯化铝滴进浑水中,然后不停地搅拌。大约两三分钟后,神奇的一幕出现了,水渐渐变清,这让学生们感到不可思议。

不过,这仅仅只是“一滴水”变清的第一步。沉淀工艺区域主要分为预沉池和沉淀池,“一滴水”要经过混合、絮凝、沉淀三个步骤,才能完成水质处理的第一环。

缺水之城重庆,如何让“一滴水”安全入户?

小学生们在现场通过做实验,真切地感受着浊水变清的奇妙之旅。

在原水处理过程中,需要用絮凝剂来降低浊度。水厂副厂长昝树斌向上游新闻记者介绍道:“现在综合考虑温度、水量、浊度等因素,通过采集的数据进行智能运算来确定絮凝剂的量。”不管是加絮凝剂还是加氯,都不再像过去那样依靠人工经验来确定用量,而是依靠科技手段精准把握,以此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国家每年都会对出厂水、管网水抽样进行水质监测,涉及要分析的指标多达上百项,其中余氯量和浊度是非常重要的两项指标。“浊度检测的国标是不得超出1NTU(浊度单位),而我们水厂做到了0.1NTU。”昝树斌告诉记者,重庆城市供水水质抽样检测在全国40多个主要城市中的排名较为靠前。

城市供水水质能够稳定提升,离不开智慧供水的赋能。重庆市自来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颜高锋表示:“已实现供水过程全面感知,可实时掌握供水状况和水质达标情况。”

记者了解到,重庆通过实施“多池系级联无人值守加压站智能供水系统”改造,建成了覃家岗等7座全自动化无人值守车间,实现了机组和阀门的远程控制和远程一步化启停;完成了和尚山水厂、沙坪坝水厂、北碚水厂智能水厂改造,实现了供水经营的数据化、指标化以及信息化管控目标。总之,通过感知网络覆盖、生产设备智能调控、运营决策数据驱动,有效保障了城市供水的安全和韧性。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重庆有三江浇灌,但实际上它是一座“缺水”的城市。因为河流在重庆境内流经的区域面积有限,部分区县缺水程度甚至达到重度。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提高供水韧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颜高锋说:“正在加快实施水源厂互联互济工程,持续优化供水调度。”在硬件建设和智慧设施的赋能之下,未来重庆中心城区城市供水有望实现南北互调,从而构建起韧性供水“一张网”。

本文围绕重庆自来水公司沙坪坝水厂,展示了“一滴水”由浊变清的处理过程,介绍了水厂运用科技手段精准处理水质,以及重庆智慧供水的成果和应对缺水现状的规划,凸显了科技在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和韧性方面的重要作用。

原创文章,作者:逸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2897.html

(0)
逸玥逸玥
上一篇 2025-03-22
下一篇 2025-03-2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