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玉成:从书生到抗英英雄的光辉一生

出身萧岗村的抗英爱国英雄何玉成的事迹,以及白云区云城街道萧岗联社对何玉成历史足迹的探寻工作,包括故居修缮和碑刻发掘等,展现了对历史文化和英雄精神的保护与传承。

在那珠江口弥漫的硝烟之中,有这样一位与众不同的举人。他毅然褪去了长衫,决然地化身为无畏的战士,投身到捍卫家国的战斗中。此人便是何玉成,他出身于萧岗村(当时为番禺萧岗乡),本是一介书生。然而,当英军那野蛮的铁蹄无情地踏碎珠江往日的平静时,何玉成振臂疾呼,他发出的“飞柬”宛如燎原的星火,瞬间点燃了103乡民众心中熊熊的民族魂。大家纷纷响应,团结一心,共同抵抗外敌的侵略。

近年来,白云区云城街道萧岗联社始终秉持着保护历史文化、弘扬英雄精神的理念,坚持不懈地探寻何玉成的历史足迹,深入挖掘与之相关的材料。在2023年,他们精心对何玉成故居揽翠山房进行了翻新修缮。在这一过程中,严格践行“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公众参与”的文物工作原则,使得何玉成旧居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而且,萧岗联社近年来还多次四处奔走,积极寻找与何玉成相关的碑刻。

经过多年的多方走访和深入研究,终于在鸣泉居水库减水处发现了三块何玉成碑刻。近日,便正式开启了对这些碑刻的发掘工作。当人们看到那历经风雨洗刷、湖水长时间浸泡的石碑时,上面“道光辛卯 恩科第十八名举人 何玉成立”的文字依然清晰可见,仿佛在默默诉说着那段尘封的历史。

何玉成:从书生到抗英英雄的光辉一生

碑刻挖掘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工作队首先在碑刻周边的水泥层上进行精准定位,随后小心翼翼地用手铲切入地表,轻轻划上半圈,接着深入土层。在确定了坚硬石碑底部的位置后,他们耐心地松土,最终将碑身完整地挖掘出土。此次挖掘出的三块碑刻,均是以何玉成为落款的举人碑刻,详细记载了他中举的名次及时间。其中有两块一模一样的是旗杆石,碑面上刻有“道光辛卯 恩科第十八名举人何玉成立”的文字,以此来表彰他的荣耀。曾经,这两块旗杆石被置于揽翠山房(何玉成旧居)屋后,用于竖起大旗,让四周的乡邻远远地就能看见,以此光宗耀祖。

据了解,在古代科举制度下,举人刻碑留名是彰显举人身份特征、家族荣耀的重要载体。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这些碑刻也逐渐成为了地方记忆和文化传承的关键媒介。后续,萧岗联社还将对碑刻的修复及存放位置进行深入研究。

何玉成:从书生到抗英英雄的光辉一生

碑刻。

何玉成是土生土长的萧岗乡人,他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抗英爱国英雄,同时也是清代举人、怀清社学首事。在鸦片战争时期,何玉成展现出了铁骨铮铮的爱国壮举,他的事迹如怒火燎原般震撼人心。他以“怀清社学”为坚实阵地,构筑起一道强大的思想防线,带领各乡民众在反抗中逐渐觉醒。何玉成被举荐为广州市郊各乡(当时包括番禺、南海、增城等县)会盟首领。在1841年,他指挥了著名的三元里抗英斗争,通过“飞柬”号召103乡农民、义勇进行抗英自卫。他还提出了“十家联保”制度,让每一块稻田都成为战略据点,各乡勇之间互相监督协作,将原本分散的乡勇编织成了一张严密的情报网络,最终他凭借卓越的领导才能获得了六品军功。

1842年,何玉成向官方提出“增强设备”的建议,积极协助广州各地新建社学。他主张将社学武装起来,同时把社学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前沿课堂。这一举措在以后反对英人进入广州城的多次斗争中,起到了组织人民群众的重大作用。到了咸丰末年,何玉成休官回乡后,被乡人推荐到保良局任职,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保全了乡人,使其幸免于难。

何玉成:从书生到抗英英雄的光辉一生

何玉成旧居揽翠山房。

从三元里民众挥舞的锄头镰刀,到虎门炮台滚滚升腾的浓烟;从怀清社学清晨朗朗的读书声,到保良局传来的阵阵梆声,何玉成这位英雄的故事,将在萧岗这片充满历史底蕴的土地上永远流传下去。

本文围绕抗英英雄何玉成展开,一方面介绍了他在鸦片战争时期的英勇事迹,展现了他的爱国精神和卓越领导才能;另一方面讲述了萧岗联社对何玉成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工作,包括故居修缮和碑刻发掘等。何玉成的故事体现了民族精神,而萧岗联社的行动则促进了历史文化的传承。

原创文章,作者:逸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3223.html

(0)
逸玥逸玥
上一篇 2025-03-23
下一篇 2025-03-2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