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枣庄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枣庄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如何办好思政课,从推动教学创新、提升教学能力、加强教学研究三个方面让思政课充满吸引力,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在3月21日这一天,枣庄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新闻发布会——“枣庄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新闻发布会。枣庄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研究室主任李丽在发布会上特别提到了“抬头率”这个词汇。它看似普通,却蕴含着思政课效果与质量的重要评判标准。“抬头率”直观地反映出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办好思政课是一项重要任务,要防止课堂出现形式化、表面化的问题,让思政课不仅有“抬头率”,更有“点头率”,成为一场思想的盛宴,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为此,枣庄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从以下三个关键方面着手,力求让每一堂思政课都充满吸引力,让学生们主动“抬头”聆听。
推动教学创新
新颖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是增强思政课感染力和亲和力的重要途径。思政课绝不能采用填鸭式的“硬灌输”,也不能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而应该注重启发式教育,积极创新内容、形式和手段。首先要坚持内容为王,让思政课“料更足”。思政课教师要紧密结合实际,用事实说话,用故事讲理。通过讲述生动的案例和身边人的故事,让课程内容更加亲切、实用。避免空洞的说教,将抽象的概念巧妙地融入具体的故事和案例中。此外,为了让思政课“味更鲜”,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方式。将“社会大课堂”与“思政小课堂”有机结合,通过实境研学、志愿服务、职业体验等方式,以“在路上”的形式,打造“行走的思政课”。这样可以打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学习通道,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提升教学能力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在讲授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为了让思政课教师能够悟透道理,提升思考深度和理论厚度,坚持问题导向,确定教研主题。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教学展示、专题讲座、教学沙龙等多种教研活动,搭建大中小学教师之间共同研究、相互交流的良好平台。同时,定期开展思政“金课”、思政课教学比赛、思政课教学设计大赛等评选活动。只有用教育的思考和感悟去领悟思政课的真谛,才能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教育目的,让每一堂思政课都成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精神大餐。
加强教学研究
设立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开展基于一体化教学的实践研究,切实提升课题品质。努力争取重点课题获得省级立项,做好山东省思政课教学改革项目监督管理。通过逐层推荐、优中选优的方式,评选精品课例,实现内容全覆盖。开发具有枣庄地域特色的课程及校本课程,评选“思政大课堂”精品课例。分专题、分学段编写精品学历案,精心开发配套课件,每年分专题打造思政优质课,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研学)经典路线。推选一批校园优秀网络作品,培育一批网络育人名站名栏、名师工作室。引导更多老师既能专注于课堂教学,也能关注教育研究,做研究型教师。
本文围绕枣庄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介绍了从推动教学创新、提升教学能力、加强教学研究三个方面提升思政课质量,让思政课更具吸引力,助力青少年成长。通过这些举措,有望让思政课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的课程,发挥其育人的重要作用。本文总结
原创文章,作者:逸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3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