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岭南画派纪念馆开展,聚焦新中国初期中国画现代化转型 “从画派到学院”展启幕,多元展陈展现岭南画派精神传承与创新

3月20日,“从画派到学院:岭南中国画的现代转型专题展”在岭南画派纪念馆开幕,该展览为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资助项目,聚焦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画的现代化转型,通过丰富展品梳理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科探索历程。展览采用复合展陈方式,让展品“活”起来,同时引发对中国画改造得失的思考,展览将持续至5月4日。

在3月20日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一场意义非凡的展览在岭南画派纪念馆正式拉开帷幕。由广州美术学院与岭南画派纪念馆联合主办的“从画派到学院:岭南中国画的现代转型专题展”盛大开幕。这一展览可不简单,它是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本次展览将焦点聚集在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画的现代化转型这一重要历史阶段。

展览通过精心设置的五大单元,展示了240余件珍贵的作品与文献。这些展品就像一把把钥匙,系统地为我们梳理了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科的探索历程。从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岭南画派精神在学院教育中是如何传承与创新的,感受着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的焕发生机。

3月20日岭南画派纪念馆开展,聚焦新中国初期中国画现代化转型 “从画派到学院”展启幕,多元展陈展现岭南画派精神传承与创新

在众多展品中,有一幅名为黎雄才《百草园》的作品十分引人注目。它是纸本设色,尺寸为24×31cm,创作于1956年,现藏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这幅作品仿佛带着我们穿越回了那个时代,领略着当时画家的创作风格和艺术魅力。

3月20日岭南画派纪念馆开展,聚焦新中国初期中国画现代化转型 “从画派到学院”展启幕,多元展陈展现岭南画派精神传承与创新

还有国画系五年级师生集体合作的《向海洋宣战》,这幅作品长296厘米,宽604厘米,创作于1960年,同样收藏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如此宏大的创作规模,体现了当时师生们的创作热情和团队协作精神。

多维展陈:原作、文献影像的综合呈现

为了给观众带来更好的观展体验,本次展览采用了“实物+数字”的复合展陈方式。当观众走进展厅,他们可以通过数字屏幕阅览黎雄才山水画谱中的《树木》《山石》《流水烟云写生》。看着这些资料,仿佛能看到当时国画系学子们认真学习的模样,用眼睛描绘着先辈们留下的宝贵学习资料。

此外,观众还可以观看视频《湛江新港》、梁世雄的《湛江速写》。这些影像资料就像时光机器,让观众仿佛亲临惊涛骇浪的海面,实地体验、观察和速写围海大坝将要合拢的紧张战斗场面。通过多元媒介的运用,原本静态的展品仿佛都“活”了起来,让观众能够更直观地感受艺术作品背后的故事和历史背景。

广州美术学院与岭南画派纪念馆以这个展览为契机,切入了中国画改造的讨论。他们思考着中国画现代转型中的“历史性选择”何以促成了如今的现状。中国画改造之得失一直是一个在今天仍被不断提起的话题。无论是坚守传统,保持中国画的原汁原味;还是折衷中西,将西方绘画的元素融入中国画;抑或完全西化,把笔墨仅仅视为一种媒介形式,这些其实都是基于文化冲击之后的自我反思中的一种选择。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5月4日,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逢周一闭馆。感兴趣的朋友可别错过这个了解岭南中国画现代转型的好机会。

“从画派到学院:岭南中国画的现代转型专题展”的相关情况,包括展览的开幕时间、主办单位、展览内容、展陈方式等,还提及了部分展品。同时引发了对中国画改造得失的思考,最后告知了展览的持续时间和闭馆安排。

原创文章,作者:mauree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3296.html

(0)
maureenmaureen
上一篇 2025-03-23
下一篇 2025-03-2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