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假,想说爱你不容易!全国推行面临诸多现实难题,春秋假:消费提振与教育减负的双向奔赴,推行难题待解

本文聚焦于春秋假制度,从政策源头说起,介绍了中小学和高校在春秋假方面的不同实践情况,如杭州中小学试行多年、北京以研学形式探索等,高校则更为灵活多样。同时,分析了全国推行春秋假面临的痛点,包括家长担忧、资源条件差异等,并呈现了专家们对于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春秋假,想说爱你不容易!全国推行面临诸多现实难题,春秋假:消费提振与教育减负的双向奔赴,推行难题待解

3月21日,美丽的樱花在长沙市晚安家居文化园绽放,引得众多游客纷纷驻足,在樱花树下留下美好的瞬间,用相机定格这份春日的浪漫。

关于春秋假的探索之旅,最早可以追溯到2013年。在这一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 - 2020年)》,其中明确提到“可以探索安排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自那以后,春秋假便在各类文件和场合中频繁被提及。近日,中办、国办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再次提及: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这一消息瞬间在网络上引发热议,网友们对春秋假的期待值再度飙升。

政策的春风刚刚吹拂,地方层面就迅速响应。3月18日,湖北省恩施利川市教育局宣布,2025年4月7日、8日全市中小学将迎来2天的春假。这两天的春假与清明节巧妙叠加,形成了一个“连休五天”的小长假,让学生们有了更多放松和休闲的时间。

在大众的视野里,大中小学落实春秋假制度,被视为消费提振与教育减负的双向奔赴。它既承载着缓解教育内卷的美好期待,也被赋予了刺激消费、重构假期价值的重要使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合理用好春秋假,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培育自主性内驱力的一个重要契机。”他认为,给童年留出一片空白,教育才能绘出绚丽的色彩;让假期变得生动起来,经济循环才会更有温度。然而,也有观点指出,放春秋假不宜在全国范围内“一刀切”,各地各校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特别是在中小学段的假期设置上,要充分兼顾城乡的家校差异。

中小学

杭州试行放春秋假已超20年

在中小学设置春秋假方面,杭州市堪称全国的先行者。早在2004年,杭州市就率先开始试行放春秋假,成为全国最早探索这一假期模式的城市之一。

在杭州,部分中小学采用了“3 + X”假期模式。即在保留寒暑假的基础上,增加3至5天的春秋假。为了保证总教学时长不受影响,学校通过压缩周末课时的方式来实现。今年,杭州上城区、拱墅区、钱塘区等多个区陆续发布了春假安排。其中,有些区加上五一放假调休,学生们能从4月27日起最多连休9天,这无疑给学生们提供了更充裕的休息和活动时间。

杭州临平星桥中学总校长、杭州天杭教育集团原校长邱曙光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兴致勃勃地分享了此前执掌天杭中学时的春秋假经验。他表示:“杭州这个春假传统已经有20年了,它并非仅仅是单纯的放假娱乐。除了让孩子在学期中身心得到调节缓冲之外,学校还会提供一系列可自主选择的课程化活动。”

邱曙光举例说:“就比如前两年秋假时,学校以宋韵文化为主题,设计了丰富多样的研学活动。像宋代服饰制作、宋茶技艺研习、宋词吟咏等,再结合对文博场馆的探访,让学生们深度感受了杭城的宋韵文脉和本土特色,假期研学效果非常显著。”以天杭中学为代表的不少杭城中小学,在春秋假的设计实践中都十分注重与本土资源的深度融合,常常以项目化学习活动来融入育人目标。即便学生不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居家的孩子也会有相应的任务清单,能够按照一定序列实现停课不停学,使春秋假也能纳入整个课程体系。

北京以研学旅行形式探索“微假期”

除了杭州的试点走在前列,北京市也在政策层面鼓励“移动式春秋假”。北京市要求中小学、中职学校每学期开展5至7天的研学实践活动。

近年来,北京不少中小学虽然没有直接放春假,但通过组织春秋研学活动来“曲线救国”。以推崇素质教育闻名的北京市十一学校为例,该校高中段的一位教师向南都记者介绍,其所在学段会在春秋两季组织学生参与研学、游学、营地等活动。活动的路线方案由学生自行组队设计,学校则帮忙联系招标旅行社,并协助规划跟团带队的家校代表。这位教师说:“高中段一个学习周期结束后,能放俩星期的假。在这期间,学校不上新课,给学生留出空间进行自习调整、梳理巩固,同时也会安排一些学科活动。其中有3天时间学生可以出去研学游玩,初中段差不多能有6天。孩子们都特别认真,自己组队还相互竞争,每个团都带着研学任务和课题呢。”

在小学段,人大附小是北京第一所拥有“春假”福利的小学。作为中国人民大学的子弟校,早在15年前,人大附小的春假就已经与人大的假期实现了同频联动。2009年起,人大附小率先推出了“春假 + 五一”的9天连休模式,成为以“卷”闻名的北京海淀教育圈中的一股清流。不过,同为“人大系”的人大附中却并未跟进这一传统。

尽管国务院及教育部门早有政策铺垫,多地也有许多优秀的探索案例,但南都记者观察发现,中小学春秋假的落地情况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据公开报道统计,目前仅有杭州、成都等少数城市试点推进,北京等地以研学旅行形式探索“微假期”,全国超过八成的省市尚未启动相关政策。

高校

课程自主性强,春秋假安排自由度高

与中小学春假推进时的谨小慎微相比,大学在春秋假方面的实践早已悄然展开。

仍以北京为例,不少在京高校近年来都结合劳动节假期,为学生安排了读书周、校庆、运动会等活动,为学生“扩充”了一段相对清闲的时光。

例如,北京大学的“春假”和往年一样,安排在劳动节期间,同时兼顾了运动会、五四青年节和北京大学校庆;中国人民大学的春假今年在校历上显示为4月底,按照惯例多为每年的4月28日至4月30日,与五一假期相连,学生可连休8天;中国传媒大学在今年4月26日 - 5月4日设置了春季学期读书周,恰好覆盖了劳动节假期,在此期间全校停课,鼓励学生自由选读书目;北京语言大学则将今年5月6日 - 9日定为读书、实践周,让学生能够继续“充电续航”。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李立国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放春假是中国人民大学自2004年开始一直延续至今的传统。学校之所以设置春假,是因为从春节后开学到暑假前的学期时间比较长,春假可以帮助同学和老师们更好地休息,调整学习和工作节奏。

从全国范围来看,京外也有不少高校施行春假或秋假,鼓励学生走出校园,亲近自然、深入社会。

如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校历显示,今年该校计划4月26日 - 5月4日放春假,连休9天!去年9月28日 - 10月6日为秋假。据悉,该校的春秋假制度始于2007年,至今已实施18年。嘉庚学院曾发文称,春秋假制度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应对黄金周对教学的影响,以保持教学的连贯性,并帮助学生放松身心。虽然增加了春假和秋假,但学生一年的放假总量并没有变化。

2019年,四川西南航空职业学院也在放假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于4月初增放了6天春假,春假的主题为“去赏花、去恋爱”,充满了浪漫和人文关怀。

事实上,2020年,教育部在相关答复中就曾表示: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 - 2020年)》规定“在放假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可结合实际调整寒、暑假时间,地方政府可以探索安排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

高校在春秋假方面的灵活探索,为中小学提供了一定的参照,但也凸显了两者之间的本质差异。大学课程自主性强,假期安排可以与社会需求深度绑定;而中小学则需要在固定课时、家长意愿、安全保障之间寻找平衡点。

痛点

资源条件差异让政策同步落地阻力重重

在舆论场上,由春假掀起的这股热潮,呈现出“支持”与“担忧”相互胶着的态势。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庞永辉提出了在全国推行“春秋假”的建议。他支持的理由是,推行“春秋假”制度可以为大家提供更多的出行选择。特别是对于家庭出游来说,家长可以在“春秋假”期间带薪休假陪伴孩子,这是除寒暑假之外一个可行的时间窗口。同时,“春秋假”还能促进假日短途旅游消费,带动周边游市场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统一假期出游集中带来的资源供需紧张问题。

在支持者阵营中,更多的家长认同春假试点所蕴含的“自然教育”“调养身心”等理念。据报道,杭州市教育局曾进行多年调研,发现冗长的学期和繁多的学科负担往往导致学生睡眠普遍不足,而春秋季又是青少年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因此,杭州市决定在5月前后、10月前后放春假和秋假,让孩子们能够睡好、休息好。此外,春秋天正是杭州最美的季节,放假能让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亲近自然。

然而,不同家长对于春秋假的态度截然不同。有杭州钱塘区的家长晒出“9天超长攻略”,计划带娃错峰游云南,成为“神兽出笼”派;而北京朝阳区的双职工家庭则在政务平台犀利吐槽,“请假扣工资娃谁带?托管班一天300元起!”他们属于“焦头烂额”派。此外,“会不会影响学习”也是不少家长心中的疑虑。

从舆论的分歧中可以看出,要在全国普遍推行“春秋假”制度,尤其是在中小学阶段,仍然面临着不少现实难题。在中高考的升学压力下,家长们担忧孩子“耽误学业”;家长和学生的假期不能同步,双职工家庭面临“孩子放假、家长上班”“带薪休假制度难落地”等诸多困境。此前几年,杭州推行的“春秋假”制度,就曾有不少家长以“无暇带娃”“无法保障孩子安全与学习质量”为由反对,呼吁取消“春秋假”制度。

在更广大的县乡基层,对于春秋假,不少村镇教师也有自己的看法。丹东宽甸满族自治县的一位镇中教师直言:“农村娃放假要帮农活,城里娃满世界研学,本来就不是一个起跑线,一起放假又算哪门子公平。”南都记者数年前曾采访过他轮岗过的村小,那是一所由泥巴砂石砌成的简易校舍,5个年级加起来才刚够30人。他还说:“大前年学校合并到镇上,娃都住校了,放假时间一长又得回来,都是留守的娃,回来环境更差。”一边是“插秧割麦”的农村孩子,一边是“博物馆打卡”的城市孩子,资源条件的差异让春秋假政策同步落地面临更大的阻力。

专家说法

春秋假是培育学生自主性的重要契机

储朝晖认为:“合理用好春秋假,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培育自主性内驱力的一个重要契机。”他指出,事实上中国孩子的教育问题,不在于学习时长不够,而是自主性不足,家长干预得太多。学习成效取决于学习状态而非时长,家长担忧因为春秋假减少学习时长而耽误学业,这是需要纠正的错误教育观念。储朝晖说:“我们经常把孩子想得太简单了,其实孩子的潜能很大,在假期他们能够自主地做很多事情,为什么一定要家长陪着守着呢?教育的本质在于唤醒学生的自觉,而非单纯地堆砌学习时间。”

储朝晖还根据所在团队大量的中小学学情调查指出,国内学生普遍存在自主性不足的问题,而这恰恰是不当的家庭生活管理、短视化功利化的教育思维所导致的。他反问道:“只盯着考分的家长,培养不出有自主性的孩子。让孩子有一点留白,有一些不被打扰的时光,不用统一学习,做一些自己热爱的事,钻研些自己的兴趣,不好吗?”在他看来,探索设立中小学春秋假,能为青少年兴趣发掘和个性化人才培育注入新的活力。

学校可在春秋假期间组织研学供家长选择

对于双职工家庭假期不同频带娃难的问题,教育人士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

邱曙光在介绍天杭集团校的春秋假经验时提到,为了解决部分家庭假期孩子无人看管的问题,学校在春秋假期间一方面会规模化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研学项目等,供学生家长自主选择;同时还会与社区联动,开展一些以社区为单位牵头的就近配套活动或组织社区托管。他说:“会设置春秋假的学校,大部分都会有研学类或托管课后服务等的配套活动,也可以推广普及相关做法。家长没假带娃难,这个不应该是大问题。”

他建议,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景区、博物馆、科技馆等场所针对春秋假推出优惠活动,吸引家庭和学生前往,这样既能让学生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又能同步带动消费。

北京十一学校的一位老师无奈地表示:“也有家长觉得研学性价比不高,宁愿去报几天的一对一培训班,家长什么心态的都有。”他认为,“就放这几天假还报班,意义真的不大,不如多出去走走,放松身心才能更好地投入学习。”该教师呼吁,家长也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不能将春秋假视为孩子额外的学习时间,应利用假期多陪伴孩子,参与亲子活动,增进亲子关系。

落实带薪休假制度,让家长有时间陪伴孩子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给中小学放春秋假需要全社会联动。家校教育都要转变理念,不能只关注孩子的知识教育,要把更多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规划,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同时,要全面推进落实带薪休假制度,让家长能够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度假。他说:“各地教育部门应该和劳动人事部门一起,统筹安排中小学放春秋假,以及推进家庭有子女的职工在此期间自主安排带薪休假。这也是保障职工休假权,建立生育友好型社会的举措之一。”

储朝晖强调:“放不放,怎么放,不能一刀切,更不必搞全国统一,还是要因地因学段制宜,根据不同条件对不同梯次孩子做不同安排。”他指出,城乡差异是客观存在且十分明显的,必须分层施策。“政策也明确了,是鼓励在有条件的地区试行春秋假。”

对于乡村地区学校如何适配春秋假,前述镇中教师提到,可探索在完善配套支持体系、保障基本教学秩序的前提下,组织低成本实践活动,如贴近田间地头的自然人文教育等,“特别不能额外增加薄弱家校的负担。”

本文围绕春秋假制度展开,介绍了政策背景和各地中小学、高校的实践情况,指出全国推行春秋假面临家长担忧、资源差异等问题。专家建议合理利用春秋假培育学生自主性,学校组织研学活动、政府引导消费,同时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且要因地因学段制宜推进春秋假制度。

原创文章,作者:煮酒氤氲,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3352.html

(0)
煮酒氤氲煮酒氤氲
上一篇 2025-03-23
下一篇 2025-03-2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