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详细报道了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举办的新闻理想教育与“重走穆青路”高校联盟林州行活动。活动吸引了多所高校师生参与,他们通过参观红旗渠纪念馆、青年洞、中国文字博物馆等,深入了解红旗渠精神和穆青的新闻事迹,明确了新闻学子的责任与使命。
在3月15日至16日期间,一场意义非凡的活动在林州盛大举行。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精心组织了新闻理想教育与“重走穆青路”高校联盟林州行活动,其目的在于进一步传承伟大的红旗渠精神,同时追寻著名记者穆青的新闻足迹。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上海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安徽大学、云南大学、河南大学、郑州大学等多所高校的40余名师生共同参与到了此次意义重大的活动之中。
3月15日,师生们首先走进了红旗渠纪念馆。在讲解员的引导下,他们仿佛穿越时空,回顾了林州人民战天斗地的壮阔历程。当来到“千年旱魔,世代抗争”展区时,王水娥因水自缢的悲剧以及500年内出现五次的“人相食”记录,让在场的学子们陷入了深深的静默之中,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而在“英雄人民,太行丰碑”展区,穆青笔下“凌空除险”的劳模任羊成的英勇事迹,更是令师生们为之动容,他们对这些英雄们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参观完纪念馆后,在纪念馆前的草地上,师生代表们围坐在一起。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怀东以“为什么要重走穆青路”为主题,开展了一场生动的现场教学。他从穆青在河南的一系列足迹娓娓道来,详细列举了穆青七访兰考、八下扶沟、四到宁陵、十进辉县、两上红旗渠的事迹。王怀东指出,穆青的作品中饱含着对人民深深的情感。他还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在新闻客观性原则确立之后,在这个足不出户就能做新闻的时代,我们如何平衡客观性与情感?”他给出的答案是,我们要像穆青先生一样,把脚步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亲身去体验情感,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
随后,师生们前往红旗渠青年洞。站在那里,他们仰望绝壁上镌刻的修渠印迹,仿佛穿越回了当年那个热火朝天的修渠年代。郑州大学研究生王棋感慨地说:“经过青年洞,看着头顶的痕迹,好像能听见当年铁锤钢钎敲击的声音。红旗渠不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奇迹,更是一部人民的精神史诗。”
3月16日上午,师生们走进了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在这里探寻中华文明的根脉。甲骨文的演变历程以及青铜器铭文的厚重文化底蕴,让学子们惊叹于汉字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基因。郑州大学研究生李梦涵深有感触地说:“文字是历史的见证者,正如新闻是时代的记录者。作为新闻学子,我们既要守护文化根脉,也要用创新表达讲好中国故事。”
在返程的途中,学子们纷纷分享自己的感悟。云南大学研究生刘德林说道:“重走穆青路,北上太行山,参观林州红旗渠。高山无言,渠水有声,红旗渠精神振聋发聩。”安徽大学研究生张若雨也感叹道:“重走穆青路让我遇到了许多优秀的人,虽然我们不了解彼此,但是我们有着共同的目标。”
据了解,此次“重走穆青路”林州行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它不仅让师生们深入了解了红旗渠精神的深刻内涵,也使大家更加明确了作为新闻学子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未来,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将持续深化新闻理想教育与“重走穆青路”高校联盟活动,鼓励新传学子以穆青先生为榜样,脚踏实地,深入基层,关注民生,努力成为新时代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的新闻传播人才。
多所高校师生参与的“重走穆青路”林州行活动,师生们通过参观红旗渠纪念馆、青年洞和中国文字博物馆等,深刻感悟了红旗渠精神和穆青的新闻理念。活动使新闻学子明确了自身责任与使命,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也将持续推进相关活动,培养优秀新闻传播人才。
原创文章,作者:Lamber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