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帘之约”这一社区关爱高龄独居老人的行动,介绍了该行动的具体内容、实施情况,以及智能版“窗帘之约”的探索,还提及了专家对其未来发展的看法和建议。
央广网北京3月23日消息,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有这样一个温暖的约定——“窗帘之约”。它是志愿者们与社区高龄独居老人之间的特别约定。在小区里,那些独居、高龄等特殊老人的家中会安装特别的窗帘,社区志愿者每天都会进行巡检,以此来确保老人的安全。人们不禁思考,未来怎样才能让“窗帘之约”的这份温暖更好地传递下去呢?又会有哪些智能版的“窗帘之约”出现呢?
88岁的魏瑞兰,在老伴去世后就一直独自居住。当她装上这款特别的窗帘时,便正式加入了“窗帘之约”,成为了社区志愿者重点帮扶的对象。魏瑞兰感慨地说:“以前我觉得自己还能活动,就不想麻烦别人来帮忙。但现在年纪大了,眼睛也不好使了,子女又不在身边。我跟儿子说了这件事,儿子觉得这是好事,这样他在外面能放心,我自己也安心。”
社区的“暖宝”幸福驿站的志愿者们以“窗帘”为爱心纽带,秉持着持久关心、适度介入的原则,让独居老人真切地感受到了安心。自从“窗帘之约”行动开展以来,恒通小区里签约的老人们都得到了“好阿姨”们的悉心照料。
微网格员杜粉蝶说:“安装窗帘就是我们和老人家的约定,要是老人家把窗帘拉开了,就说明他们平平安安的。我们微网格员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照顾他们。”
在山西太原杏花岭区,和社区志愿者有“窗帘之约”的高龄独居老人超过了400名,这个温暖的约定已经守护了老人们1400多个日夜。志愿者张建中介绍,“窗帘行动”的主要服务对象是独居老人和孤寡老人,在征得老人及其家人同意后,会在老人家中窗户显眼的地方贴上“窗帘行动”标识。最近,张建中又把关注点放在了住在高层的老人身上。
张建中说:“对于住在高层的老人该怎么服务呢?我想出了‘云陪伴’的办法,‘云陪伴’就是利用监控和呼叫器。去年迎春社区有一位老人突发心脏病,老人在家里招手让志愿者进去,我们及时赶到,给他儿子打了电话,还叫了120,把老人及时送到了医院。”
记者了解到,类似“窗帘之约”的方式已经有了智能版。在安徽,当地利用智能电表捕捉居家老人的用电波动,以此来识别老人的生活是否出现异常;还有一些地区建立了能源大数据中心,探索构建独居老人居家状态识别模型,以便及时预警老人家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马亮认为,“窗帘之约”的一些创新举措,体现了基层治理在改革和创新方面的智慧,未来可以持续推进和完善,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马亮介绍道:“在关爱独居老人方面,不管是人工巡查还是智能监测,目的都是为了第一时间精准地识别老年人的安全需求,同时让老年人得到必要的尊重。随着智能技术的普及,有很多创新的可能。比如,如果老年人用水、用电的数据明显低于常态的平均情况,那就意味着老年人可能遇到了问题,需要引起关注。有些社区设置了相关门禁,如果老年人在家居住,长时间不出门,就会触发相关预警。这些创新都是希望通过相关的数据采集和智能研判,帮助社区工作者及时准确地识别老年人的需求,并做出响应。”
马亮同时提醒,在应用新技术时,需要关注如何确保老年人的个人信息保护,还要进一步强化基层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地位。他表示:“要避免侵犯老年人的个人隐私,甚至带来数据泄露的风险。而且在使用智能技术的时候,不是用技术取代人工,而是要在使用技术的同时,更好地发挥基层工作者的聪明才智。智能技术更多的是用来识别问题,而真正去解决问题和保障老年人的安全,还是需要社区工作者。”
本文介绍了“窗帘之约”这一关爱高龄独居老人的行动,通过社区志愿者的巡检和智能技术的结合,为老人的安全提供保障。“窗帘之约”不仅体现了基层治理的创新,也让独居老人感受到温暖。同时,在推进智能技术应用时,要注重保护老人隐私,发挥基层工作者的作用,未来可进一步探索完善该行动。
原创文章,作者:逸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3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