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作者在浦东机场的工作经历为线索,描绘了浦东机场的航站楼特色、夜景风貌,讲述了机场平衡室的工作日常,以及作者对浦东机场的深厚眷恋之情。
在浦东机场这片广袤的天地之间,技术的严谨与生活的烟火气息相互交织,白天与黑夜的交替中,眷恋的情感悄然生长,一段段珍贵的回忆如同一幅绚丽的画卷,缓缓铺陈开来,编织成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在我的长篇作品《平衡》里,有这样一段话:“载重平衡属于技术岗位,工作人员并不直接与旅客打交道。他们身着一套藏青色的西服,由于长时间的坐立,屁股那块的布料都被磨得光可鉴人。值夜班时,他们睡眼惺忪,趿拉着拖鞋在办公室里晃悠。凌晨时分的频道里,充斥着红眼航班的信息,大家通宵值勤,连领导也不会过于留意,这里的氛围比白天要家常许多,同事们之间会有鸡零狗碎的闲聊,也会说说闲话。然而,无论周围多么吵闹,从事平衡工作的人都必须静下心来。在民航的地勤岗位中,平衡和机务维修是最为重要的,它们直接关系着飞行安全,但二者也存在区别。机务工作如同外家功夫,实实在在,这里敲敲那里碰碰,问题一目了然;而平衡工作拼的则是内力,需要一笔一画地仔细计算,过程九曲十八弯,其重要性要慢慢才能显现出来。”这段话描绘的正是机场平衡室的情景,也是我从事了十多年的工作。
浦东机场拥有两座风格各异的航站楼,它们的建成时间相差近十年。1号航站楼宛如一只栖息的鸽子,静静地蓄势待发;而2号航站楼则像是展开了翅膀,有了一种即将飞翔的姿态。两座航站楼之间的距离不到一公里,但在气质上却有着明显的不同。T1以淡青为底色,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高跟鞋踩在大理石地面上,发出刮辣松脆的声音。T2则更多地使用了地毯,整体氛围温暖许多,以啡色系为主色调。再过十年,卫星厅也建成了,浦东机场的规模更加宏大。
浦东机场的夜景美不胜收。笔直伸展出去的架桥,划出几道优雅的弧度,显得巍然壮观。桥沿上一个个半圆状的灯,在人造湖里投下光影,使得整个机场如同水上宫殿一般,既矜贵又清灵。然而,当我们翻过山头,来到机坪那头,便会看到另一番景象。这并非是旅客从落地窗里看到的那样简单,只有真正走进机坪,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它独特的魅力。到了晚上,尤其是半夜时分,浦东机场的机坪会弥漫着一股像是草木烧尽后留下的味道,这种味道并不全是清新的,似乎还夹杂着一丝淡淡的“肉夹气”。要知道,二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农田,无论时光如何变迁,总会留下一些过去的痕迹。这种烟火气让人感到格外亲切。机场里有一批工作人员,他们是就近招收的征地工,说着本地话,那一句句“迪白白伊白白”,让人感受到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机场建在这里,他们以另一种形式坚守着自己的家园。
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偏爱T1航站楼。因为我曾在这里工作了多年。平衡室位于17号廊桥下,有一面巨大的玻璃墙,正对着停泊在廊桥上的飞机头。耳边不时传来发动机的轰隆声。推开平衡室的门,正中间是一张长方形的桌子,周围摆放着电脑、打印机、复印机和电报机。文件柜里装满了各种机型的数据和图表,摞得厚厚的。桌子上散落着尺子、计算器、舱单和装机单。我们的工作就是计算每个航班的载重量和重心,最后将舱单送上飞机,交由机长签字。这看似是一条流水线的操作,但实际上却精密得如同手表的机芯,容不得一星半点的差错,是一项技术含量极高的工作。那时,平衡室的通讯稿大多由我负责撰写,最常见的一句话便是:“安全是民航永恒的主题”。平衡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我总是憋着那口气,自己跟自己较劲。这么多年过去了,画平衡表的技能我已然生疏,但那股认真严谨的劲儿始终让我难以忘怀。
至今,我仍然清晰地记得夜班结束后,我和姐妹们拿着脸盆去洗漱的情景。我们把对讲机别在腰里,通行证随意地甩在背后,捋起制服的袖管,走在机坪长廊里,留下细细碎碎的脚步声和欢快的说笑声。并不是所有的工作都能拥有如此生活化的画面,这也使得在我的回忆里,对浦东机场始终弥漫着一丝仿佛对家的眷恋。与寻常工作的朝九晚五不同,在浦东机场的那些年,我与它真正做到了朝夕相处、不分昼夜。每一幕场景都在我的心头烙下了深深的印迹,因为那时的我正年轻,这些回忆便愈发地渗透进我的内心,仿佛被塑了封一般,每当想起时,我都会拿出来细细回味,能回味好久好久。
本文通过作者在浦东机场的工作经历,展现了机场的建筑特色、夜景之美以及平衡室的工作日常,同时表达了作者对浦东机场的深厚眷恋和对过去工作的难忘之情,体现了技术与生活、回忆与现实的交织。
原创文章,作者:江月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2264.html